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胡文虎:“爱国是华侨的天职”

2015-08-21 17:43:59 苏志强来源: 永定新闻网  责任编辑:   

胡文虎(1882—1954),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人,是饮誉全球的“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大慈善家。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胡文虎不避艰险,慷解义囊,全力支持抗日救国。他不仅是最早为抗日军队捐献财物的华侨,而且数额巨大,是华侨中捐输最多者。

一、资抗战捐输最巨

1939年,在新加坡客属总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身为会长的胡文虎发表演说时说:“对于忠字,鄙人以为忠于国家为先,所以爱国观念不敢后人。”他在办的报纸上号召:“良以国家兴亡,人各有责,际此全面抗战之时,正吾人报国之日,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毁家纾难,亦份所宜。”他言行一致,最突出的是竭力支持抗日救国。抗战期间,胡文虎捐献了大量资金和战需物资。

1931年“9·18”事变,东北的马占山将军打响了抗日第一枪,胡文虎声援马占山将军坚持抗日,并捐赠钱款2万元和药品。1932年“1·28”事变,日军进犯上海,蔡廷锴将军领导十九路军奋起反击,胡文虎支持十九路军,汇捐3万元和大量药品,另捐1万元作香港红十字会赴沪救伤队费用,并在香港组织义演,募捐抗日。当时,胡文虎还把上海永安堂分行的全部存药分施难民。蔡廷锴曾题词道:“本军在沪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急难同仇,令人感奋。”淞沪停战后,应何香凝救护队的请求,胡文虎即汇1万元,赠虎标良药10万包,运往东北救济灾民。1933年夏天,胡文虎再次捐赠虎标药品30箱由军事委员会驻沪办事处转送抗日前线。1936年秋天,胡文虎又赠送虎标药品4万件,托阎锡山将军分赠抗日前线将士。

1937年“7·7”事变到“8·13”全面抗战爆发,胡文虎将大批纱布运回上海,由宋庆龄转交给何香凝所组织的救护队使用;1937年9月,再次从美国购买纱布数万筒、药棉700余磅、绒布8大捆,共计74件,运至香港,然后转发给江苏、上海、北平、天津、福建、广东等地的救护团体;1937年和1938年,又先后捐赠4辆救护车给长沙及福州的卫生部门。同时,胡文虎在香港召集由他捐资建校的红十字救护科毕业生500余人,组织救护队,分批返回祖国到抗日战场服务。他还捐款赞助槟榔屿华侨救护队回国效力。

1937年冬,胡文虎又以南洋客属总会会长名义,大力号召侨胞投入抗日捐献运动。他自己率先认购公债50万元。为了抗日,胡文虎下了毁家纾难的决心,再次认购公债250万元,东南亚12个城市的华侨踊跃响应,至1938年底共计认购公债近1300万元,捐义款近2000万元,两项合计3300万元,其中胡文虎一人所捐就达300万元。

1939年,南洋客属总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时,举行筹赈祖国难民游艺大会,胡文虎购买10万元名誉券一张,以表爱国热忱。接着,他又连续购买抗日救国公债20万元和30万元。

1941年2月20日至3月2日,胡文虎在重庆考察10天,并出席国民参政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开幕式。2月28日上午,胡文虎出席国民外交协会等180余团体在国泰大戏院举行的欢迎大会,发表激励人心的讲话,并捐献国币200万元为战伤救济款。离渝前又购买抗日救国公债50万元外,还捐献救护车4辆,沙布数万筒,药棉9000余磅,绒布8大捆,金鸡纳霜5大桶,虎标药品上百万包。至此,胡文虎捐助抗战和购买公债已超过550万元,“为华侨个人捐输之最多者”。

二、存虎气不畏强暴

“爱国是华侨的天职。”这是胡文虎的一句至理名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的当日,胡文虎就被日军拘留审讯。日军头目问他:“你是否有名的南洋华侨领袖胡文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我就是!”日敌又问:“你是否大力出钱捐助政府抗日?”他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中国人,本爱国天职,当然出钱捐助政府抗日。”胡文虎不畏强暴,不顾个人安危,临危不惧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永远为世人所赞颂。

胡文虎因病被释返虎豹别墅,仍被“密侦”所监视。他身陷敌中,无所畏惧,坚持正义,与日寇进行艰险复杂的周旋。他曾愤然往见日军总督矶谷廉介,指控日军宪兵队长野间贤之助、清水等人所犯暴行。此外,还口嘱“记室”撰文在报端发表讲话,抨击日军公开发售鸦片是毒害市民之不良措施。表现出一位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

三、办报纸宣传抗日

从1923年至1952年的29年间,胡文虎先后办了18家报纸,被誉为“报业大王”。在18家报纸中,除了《仰光日报》、《总汇报》和《英文虎报》外,所有报头都冠以“星”字,故统称为“星系报”。

胡文虎的星系报业决不是世人所说的纯为万金油做广告,而是带有明确的宣传抗日救国目的。在1938年《星岛日报》创刊号上,胡文虎提出其办报宗旨是:“一、协助政府从事于抗战建国之伟业;二、报导新闻,兼为民族之喉舌;三、提倡学术,发扬科学之精神;四、改良风俗,善导社会之进步。”1940年接办《总汇报》时,胡文虎说:“不以营利为目的,专以服务为前提,宣传抗日救国,坚民众之信念。”在抗日时期,星系报纸对促进华侨团结,振奋民族信念,开展抗日救国运动,无疑起到了巨大作用。

“9.18”事变后,广大侨胞受着星系报的抗日救国舆论鼓舞,群情激昂,踊跃捐款支援抗日,单《星州日报》当时就代收代汇各种汇款100多万元。足见星系报在侨胞心中的地位和影响。此外,星系报还培养了大批抗日志士、爱国青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报馆通过胡氏的支持资助,组织了大批青年学生转到内地奔赴抗日前线,单香港大学生就有百余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胡文虎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铮铮誓言。

1935年9月1日创刊的厦门《星光日报》(以下简称“星光”),不能说是胡文虎的“代表作”,但也可以由此窥见他的办报宗旨和态度。从下面的事实可以说明。

1937年成立“厦门文化界救亡协会”时,“星光”的主要编辑、记者,几乎全都参加。在25名执行委员中,属于“星光”的有林云涛、陈义生、郑书祥、黄绿萍、苏节、赵家欣等人。其后成立厦门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报社社长胡资周任宣传工作团团长,“星光”的采编人员都是工作团骨干,与此同时,“星光”为实现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呼号,为在厦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呐喊。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星光”披甲上阵,或写新闻、或写通讯、或写社论,为厦门的抗日救亡运动推波助澜。“星光”还派出记者赵家欣,到抗日前线进行战地采记,采写了《台儿庄血战记》、《访问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等大量通讯报道。八路军大战平型关,威震中外,振奋人心。“星光”不但及时报道,还撰写社论加以赞扬,阐明中国人民不可侮。这种以抗战利益为重、不分党派的公正报道,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报纸中实属罕见。

1938年5月13日,厦门沦于日寇,“星光”被迫停刊。

四、为民众慈善赈灾

在抗日战争期间,胡文虎积极从事赈灾济难事业。1938年厦门沦陷,福建严重缺粮,胡文虎立即集资组织公司在海外购大米10万多包,运往漳州、泉州,平价上市;同年冬,捐款1万元,作为香港救济难民委员会费。在爱国观念不敢后人的思想支配下,他还多次捐款,为救济祖国难民儿童做了许多好事。1941年香港沦陷后,胡文虎捐资救济粉岭儿童救济院,收容孤儿数千人。

1943年,他为了救济民食恐慌,甘冒蒙受“媚敌”之嫌,毅然乘机前往东京,会见战争狂人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并陈说日本港督及其财务部长对华侨商人之暴敛等问题。当时胡文虎遭软禁,处境十分险恶。即便如此,他仍忧心如焚地关注同胞的生活境况:首先,广大港澳同胞因受封锁,粮食奇缺,濒于断炊、饿死的绝境;其次,东南亚各国华侨,活动被禁,侨汇冻结,且亦粮荒严重,惶惶不可终日。为了自己在东南亚的庞大企业的利益和广大华侨的利益,特别是为了解救港澳同胞迫在眉睫的粮食恐慌,1943年6月,胡氏毅然赴东京与东条英机谈判。胡文虎此行的目的和此事本身而言,是他身陷敌手的困境中为抒缓同胞的困厄而勉为其难的一种努力,并未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后来敌伪为了蛊惑人心借此造谣,给他泼了许多污水,并非他始料所及。

胡文虎回香港后发表《何事去东京》一文,将商谈问题公告社会人土:一、关于救济中国民食恐慌问题;二、关于华侨爱国分子自由问题;三、关于华侨汇款安家问题;四、关于香港方面的问题。1944年,胡文虎被推选为“香港华人协会”主席,但拒绝担任敌伪政权的任何职务,巧妙地挫败了敌人的“诱降”阴谋。

五、援经建投资敌后

抗战是在中国不愿打也打不起的情况下爆发的战争,因为是打不起的战争,所以国统区经济面临重重困境。

到1940年,国民政府可以充分或部分掌握的大约为14个省份,这些省份的工厂数目在战前仅占全国的13%,以民生必需品布料为例,这14个省所有织布厂织出来的布事实上只占全国总产量的5%,可谓少得可怜,但据估计,到1940年,从战区、沦陷区涌入后方的老百姓、军人已达5000万之多,使后方人口从战前的1.8亿骤增到2.3亿,约当全国总人口的50%。换句话说,5%的民生工业生产能力要提供50%民众的民生需求,其经济的捉襟见肘,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和一大批爱国实业家陆续将沿海沿江地区的许多工矿企业迁往内地。战时工业内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军需民用物资的供应,不仅极大地支持了抗战,而且对大后方的实业建设及经济发展,初步解决工矿业部门结构和地区分布的不合理状态,有力推动了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的工业现代化进程。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随着国民政府各项投资法令的公布,许多侨胞纷纷组织考察团深入西南,洽谈业务,商讨投资办法。胡文虎首先入四川、云南一带考察,为发动华侨回国投资做了大量工作。胡文虎投资1000万元云南矿物公司,用于开发矿物资源。他还投资200万元创办资中糖厂。并与国内实业家合资办华侨企业公司。该公司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胡文虎有450万元。

垦殖业投资主要是解决战时的粮食问题,一般赢利不高,企业的创办历经艰辛,困难重重。1940年,胡文虎等人发起组织一个资本为5000万元的“华侨建设公司”,利用侨资开发福建资源。拟募足2500万元时即行成立,先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公司于1941年1月募得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