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毛泽东在武平开展社会调查

2018-07-20 10:19:48 刘永泰来源: 闽西新闻网—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图为武平县梁山书院外景。宋客 摄

毛泽东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践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光辉典范。在武平苏区,毛泽东留下了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县情,洞悉民意的光辉足迹。

1930年6月,红四军主力结束在寻乌的军事整训后,应武平劳苦群众的要求,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的领导下,再次进入武平活动。毛泽东率前委驻梁山书院,朱德随军部驻考棚,陈毅与政治部驻三官堂。随后,红四军在县城四周分兵。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武平,既是中央苏区的“东南前哨”,也是开展调查研究的理想之地。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在武平开展了为期8天的社会调查活动。

毛泽东的武平社会调查是继江西寻乌、兴国调查之后,上杭才溪乡调查之前的间隙进行的。武平社会调查是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的补充和完善,也是《才溪乡调查》的序曲和前奏。更是为了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作斗争,解决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根本性问题的亲力躬为。

毛泽东武平调查的地点众多。地方党史资料确凿记载的就有县城的梁山书院、东岳庙、关帝庙、先贤祠、林家祠、温家世馆等处。他还深入到农户、市场、学校和田间,同工人、农民、教师、商人、妇女等各界群众进行交流。当年毛泽东住在梁山书院,书院北侧有一条“大水圳巷”古街——东门街。街上有卖油盐烟酒的日杂百货店,有豆腐、黄酒作坊,有宰杀牛羊猪和卖鸡鸭鱼的市场,毛泽东便信步于东门街上,深入店铺,亲切地与“老板”、商贩交谈,走访、眼观、耳闻,了解“盐上米下”、“油东纸西”的商品贸易情况,掌握苏区商贸的第一手资料。

毛泽东武平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是开调查会,其调查的对象非常广泛。不仅有城区和附城的乡苏干部会,各界人士座谈会、茶话会、妇女会、群众会等,还有“六老”调查会,即老佃农、老裁缝师傅、老教书先生、老钱粮师爷、老衙役和流氓头子(无业游民)六种人员,且要在本行干了20年以上者。毛泽东请这“六老”座谈,诚恳地向他们了解:武平的土豪劣绅有哪些人?谁最会欺压人民群众?老佃农给地主当牛做马,饱受地主老财的压迫剥削;钱粮师爷的肚子里有纳税完粮的一本账;裁缝师傅了解家家户户穿衣着服的情况;教书先生知道许多人的文化程度、家庭出身;流氓头子了解社会上谁好谁坏;老衙役知道有多少豪绅勾结官府衙门。“六老”人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毛泽东边听边记,边分析,边思考。

毛泽东武平社会调查的内容很多,主要是武平苏区分田分地的情况和工商业者的情况。在调查中毛泽东了解到,武平苏区按照“抽多补少”的原则,每人分到6担谷田,打从心底感谢党,感谢红军。但是,贫苦农民分到的大部分都是山垅田、锈水田等瘦地,不很满意。毛泽东都一一地记录下来。此后,在南阳会议上,毛泽东便大力支持邓子恢代表闽西特委所作的报告,制订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方案,有效地调整了土地,形成了《富农问题》的决议案。

毛泽东一生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活动,武平社会调查虽然没有留下像《寻乌调查》、《兴国调查》、《才溪乡调查》那样的光辉巨著,但却是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壮阔画卷的一部分。他的社会调查研究,既有对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宏观调查,又有“解剖麻雀”的个别微观剖析。他的足迹踏遍了梁野大地的山山水水,他那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亲切和蔼的伟人风范,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调研的革命精神和工作作风,给武平苏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