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福建日报】要改善民生先倾听“民声”

2019-01-16 09:23:17 来源: 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必然

群众呼声大小是民生工程价值的主要参考,群众满意度是项目落实好坏的重要信号。

在永定采访时,社区干部告诉记者,那条出了名的“断头路”打通的日子,附近群众自发地拉起庆祝的横幅,格外热闹喜庆。还有居民表示,路修到家门口,公交也通到家门口,出行好方便。听到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记者不禁感慨:路通了,民心也就畅了!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民生的投入不断加大。从初衷上看,都是惠民利民的好事。但在一些地方,只关心修了多少大工程、铺了几条路的“硬指标”,却没有下足征集建议、实地调研的功夫,民生工程往往流于形式。在执行中,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工程就容易“烂尾”,更不用提有多贴近民心了。究其原因,是没有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就容易把“民心工程”办成“闹心工程”,不仅群众怨声载道,而且干部苦不堪言。

相比之下,就突出了永定经验的闪光点——有主有次,稳定推进。当地负责抓城建的干部早就坦言,每年的城建工作千头万绪,若同步推进,必然分散精力。那么,优先级如何排?

永定的答案是:从群众的实际利益和真正需求出发。群众的呼声越大,项目的重要性、紧迫性越大。近年来,他们始终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如此,城建惠民工作才能越做越顺。

了解民意的工作思路,可分为“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是广开言路,把民生工程价值优先级的选择权向群众开放,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永定为例,每年“十个一”项目基本来自区两会“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先建什么、建什么由群众说了算,政府则充当可行性论证的“把关人”。

“走出去”则要求干部多到基层串门、认路,多感受烟火气,闻闻泥土香。不必嫌事小,要多问问群众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毕竟,只有拉近关系,知其难,才能把民生工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无小事,民生诉求多。欲要改善民生,必先倾听“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