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伯公凹:“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

2019-06-11 10:13:37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图为位于永定城郊镇桃坑村的伯公凹革命基点村。

□ 施薇 郭亦斌 苏冠生 林海滨 文/图

6日,记者从永定区城郊镇出发,来到城郊镇桃坑村伯公凹革命基点村。一下车,一座两层“凹”字型土木建筑便出现在我们眼前,仔细端详这座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小土楼,我们的思绪随着“一门七烈士”第四代传人邹广敦的讲解,一下回到了那风起云涌的战争年代。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便于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沟通联系,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及严密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决定开辟一条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而后进入闽西永定、上杭、长汀,最后到达红都瑞金的秘密交通线。这条秘密交通线因连接了党中央和中央苏区,又被誉为“中央红色交通线”。伯公凹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这条交通线上一个重要的交通站,是入闽第一站。

伯公凹地处福建和广东交界处,一面是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一面是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党坪村,分凹上、凹下两个自然村。凹上姓曾,凹下姓邹,两村相距仅数百米。上凹当年主要用作存放物资和交通护送队的驻地,下凹则主要为护送对象的落脚点。周恩来、叶剑英等当年就曾在下凹停留过。当时伯公凹的群众几乎家族式地参加了交通线的工作,他们护送干部,传递情报和文件,采购和运送物资。

据介绍,为了交通线的工作,伯公凹群众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上凹牺牲了20多人,而不足30人的下凹竟有10多人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其中有7人被认定为革命烈士,写就了“伯公凹七烈士”悲壮的红色历史故事。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散去,当地政府积极将红色资源转变成发展资源,现在的伯公凹已成了令人景仰的红色圣地。从2014年开始,永定区积极学习井冈山、古田等地经验,结合伯公凹红色资源特色,联合省(市)委党校、古田干部学院等,将伯公凹作为重要的现场教学基地,在此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及研学游工作,开设了《一盏灯、三块银元、七位烈士》(伯公凹交通小站)等现场教学课程。同时,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还以伯公凹七烈士为原型打造现代汉剧《伯公灯》,并获得了第七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十七届全省戏剧会演一等奖。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伯公凹红色交通小站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至今市、区、镇三级已投资400多万元用于修建桃坑至伯公凹4.7公里长3.5米宽的水泥路、交通站修复、环境整治和绿化、饮水工程等。”城郊镇党委书记张树焜向记者介绍,下一步,将依托当地深厚的红色积淀,进一步加强中央红色交通线伯公凹交通小站保护工作,同时启动进村大桥——桃坑大桥的项目建设工作。

记者手记

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它们身上肩负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在保护开发的基础上,应做到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伯公凹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其基础条件较好且影响力较大,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富文化底蕴、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红色教育阵地。另一方面应探索尝试从历史、人文等不同的视角,对当地红色文化进行再挖掘、再升华,既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也充满现实情感和人文关怀,把参观者带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感受,使他们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