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传记”发糕,发力赖洪辉成功脱贫

2019-06-12 16:43:25 来源: 永定新闻网  责任编辑:   

“传记”发糕,发力赖洪辉成功脱贫 

□ 苏河丰

“感谢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感谢区交通运输局挂钩干部,让我摘掉了贫困帽子,同乡亲们一起奔小康。”近日,永定区合溪乡溪南村贫困户赖洪辉在家里揭开热气腾腾的电蒸锅,一股猪油香酒酿香扑鼻而来。见我们来到,正在忙活的赖洪辉热情地迎了出来。

赖洪辉今年49岁。他家从爷爷辈就开始做发糕生意,祖传的绝技工艺独特,蒸出来的发糕香甜可口,糯而不粘,乡亲们十分喜欢。赖洪辉年轻时,是一个身材壮实、头脑活络的后生仔,在龙岩市区经营着一间五金店,生意还算红火。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6年的一天,赖洪辉驾车参加小五金订货会的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跌落山崖,昏迷不醒,被闻讯赶来的乡亲及时送到医院连夜抢救。命是保住了,但医生诊断他脊椎粉碎性骨折,需施行钢针内固定术。就这样,赖洪辉住院医治了一年半,光是医疗费就花去了10多万元。办理出院手续时,医生再三嘱咐,脊椎粉碎性骨折致残率相当高,今后千万不能参加体力劳动了。

然而,赖洪辉的家里有年迈的父母,还有妻子和2个年幼的女儿,是家里的“顶梁柱”。受伤后,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能躺在床上静静休养,五金店也无法继续经营下去了。家庭没有了经济收入,一切吃穿用都要靠平时的积攒维持和亲戚朋友接济,生活难以为继,日子过得愈发艰难。躺在床上的赖洪辉经常以泪洗面,说不出来的痛侵袭全身,觉得自己就是个废人。

“五金生意是无法做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赖洪辉一闪间突然想起自己在外地进货时经常吃到发糕,但怎么都不是家里的味道。“对了,就做发糕,把祖辈的手艺传承下来。”他把加工制作发糕的念头同妻子说了,夫妻俩一拍即合。置办加工发糕应有的设备器材,买回糯米、面粉、红糖等制作发糕的食材,开始加工发糕了。每天凌晨三四点,夫妻俩就要起床,滤水,磨浆,搅拌、上锅……天蒙蒙亮,赖洪辉就踩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走村串巷叫卖发糕,以此赚取十分菲薄的收入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开支,供养两个女儿读书。

2016年,永定区交通运输局挂钩合溪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给赖洪辉带来新的转机。林海煌副局长与赖洪辉“一对一”结对帮扶后,了解到赖洪辉是“传记”发糕第三代传人,有一身制作发糕的好手艺,工艺独特,他家的“传记”发糕远近闻名,但因为所处合溪乡村落分散,地广人稀,很难形成品牌效应。“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林海煌建议赖洪辉把家搬到永定城区,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把“传记牌”发糕作为一项产业做强做大。同时,还热心帮助他在永定城区大洲社区墩下路附近联系了一幢民房,作为发糕小作坊。为扩大生产规模,林海煌还联系信用社给予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帮助赖洪辉解决创业资金短板。有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赖洪辉添置了电蒸柜、搅拌机、高炉等设备,还购买了一辆五菱之光微型载货车,用于送货。

发糕取其“发”字,在永定,许多人家寿诞、进宅、婚嫁等礼仪的喜事当中,都喜欢在发糕上面贴上红纸剪成的“喜”,作为贺礼的吉祥物品。如今,赖洪辉慢慢摸索出门道,自创出一套自己的量化比例,调制出来的发糕有嚼劲,每天最高能卖150多公斤,品种花样也越来越多,发糕、年糕、糯饭糕、艾叶粄、盐水粄、糍粑等,应有尽有。他承接了永定城区多家酒店和农村各种喜事的发糕定制,订单应接不暇,生意红红火火。他家制作的“传记牌”发糕,在土楼美食文化节中获得了金奖。两个女儿学习很用功,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2018年,大女儿考上了永定一中,小女儿考取了永定三中。2018年,赖洪辉还在合溪集镇购买了一套100余平方房子,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同乡亲们一起步入了小康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