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心中的故乡

2020-06-12 10:20:26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心中的故乡

□苏冠生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昨晚,一首久违而又熟悉的歌曲《故乡的云》悠然响起,优美的旋律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我深深眷恋的故乡——永定古竹。

“井隆的陶钵,庵背的砖瓦,瑶下的斗笠,溪口的铸锅。”打我懂事的时候起,古竹就流传着这么一段朗朗上口的童谣。不知从什么朝代起,古竹的井隆就有了制作水缸、酒瓮、花盆、烟囱、泥钵的手工陶器作坊,庵背有制作砖瓦的砖瓦窑,瑶下有手工编织的竹斗笠,溪口有铸造铁锅的作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竹井隆的陶制品和溪口的铁锅,在十里八乡是小有名气的品牌产品,老一辈的古竹人挑着大大小小的陶制品和铁锅,走南闯北,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一段佳话。

陶钵、砖瓦、斗笠、铁锅,制作工艺代代相传,生意虽然不大,但是祖祖辈辈做得风生水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古竹乡亲。近些年来,由于外出打工和经商的年轻人逐年增多,再加上如今的年轻人接受不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微薄利润,也不愿意像老一辈人那般吃苦耐劳,且许多手工作坊的传统产品被现代先进的工业化产品所替代了,因此逐渐变得萧条,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前段时间,我平生第一次造访了井隆的制陶手工作坊。在一处偏僻的小山坡,我看见好几处作坊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这里曾经密集分布着多家手工制陶作坊,如今屈指可数。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制陶手艺人纷纷转行,现在村里仅存一家手工制陶作坊。就在我寻寻觅觅之际,只见一位黝黑的老人双手提着褐红锃亮的泥瓮,从一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龙窑钻了出来。即使在我们不断交谈之间,老人家都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拌土、拉胚、晒胚、上釉,手法娴熟、技艺精湛,每一道工序他都屏气凝神、一丝不苟。老人家深居简出,终日辛苦劳作,默默坚守这个濒临失传的行当。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村手工制茶尤为兴盛,茶叶非常畅销,价格不菲,也是村民们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那时候,老家一年到头有春茶、夏茶、秋茶,周而复始。每当到了制茶季节,工艺流程从头到尾接连不断,而且要持续好几天。那时,土楼里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茶香。大人们楼内楼外,一刻不停地忙碌着,丝毫不敢偷懒。我们这些孩童也一刻不消停,东奔西跑,打闹嬉戏。大人们因为要一道道工序接着,紧赶慢赶,经常得熬夜加班加点,有时候要煮猪肉粥作为点心。那一大锅香喷喷的猪肉粥,再撒上一把葱花、胡椒粉,在那个穷困拮据的年代,对我们小伙伴来说,绝对是地道的美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传统古朴的制茶工艺慢慢地消失了。更让人揪心的是,我们那个自然村原本有三座几百年历史的四方楼,结果倒塌了两座,夷为平地,荡然无存,只剩下我家的那座四方楼,幸亏近两年进行了修缮,幸运地得以保存。

陶钵、砖瓦、斗笠、铁锅,以及制茶工艺慢慢地消失了,文化意义上的故乡只能留在心中,成为无法释怀的浓浓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