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古老的石坑陂圳

2021-09-22 10:17:46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古老的石坑陂圳

□ 吴中兴 吴德光

永定区湖雷镇石坑村村头,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陂,称作石坑陂。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秧地背山涧流入石坑溪出口处,这陂是最早的陂头,相传始建于宋元年间,它利用由南而北从秧地背流向石坑溪的小涧,在入石坑溪出口处有宽约八米的地方修建拦水陂,让小溪水进入渠道。陂由石砌而成,并留有三个调节口,可调节入圳水量大小。洪水时,多余的水放入石坑溪。由于秧地背山涧汇水面积小,陂头拦截的水量有限,不能满足长途灌溉的需要,引水灌溉渠道只是简单的土垒而成,全长不过千米,灌溉面较小。二是陂头往上50多米处的石坑溪上的另一座陂,修建于明万历年间,原是利用石坑溪中的一块天然巨石,略加修砌,筑成拦水陂头。陂的后面由东向西,依势用石块砌起50多米长的水渠,将石坑溪水和原来的陂头贯通。这个陂后的5米处,也砌有一调节口,调节入圳水量大小。由此,两个陂头拦的水融为一个整体。因为石坑河陂头拦截的是上游道仁(团村)流来的水,汇水面积广,水量丰富,这就使陂的拦水功能大大加强。

陂后的圳,统称石坑大圳,整个圳由东依势穿过石坑村蜿蜒向西,造福下湖雷南片石坑、下湖、桐树岗、田心里、湖瑶、下寨等六个自然村,灌溉上千亩的农田,惠及乡民。水是生命之源,水利自古是农业命脉,特别在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石坑陂圳对沿途居民的生产、生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称家乡的河为“母亲河”,我想这圳应该称为“母亲圳”都不为过,她养育着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生灵!

石坑陂圳真正修建成现在的规模,应该是在明万历年间。由于人口增多,石坑村沿圳修起了不少的大土楼,湖雷大片农田被开垦,农田面积扩大。为了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官府投资又把原来的圳重新修砌,历经半年修成通水。圳在原有的基础上扩成宽1米、深0.8米,两边和底部就地取材都用石块砌成,使陂圳更加牢固,同时圳向后延长达到现在的两公里多。

据永定县志康熙版记:“石坑陂,在湖雷,灌田三千秤(注:1秤按30斤算),圳水环绕,乡民赖之。”可见其灌溉面积和作用之大,对当时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农村,能做到省时省工、旱涝保收,沿圳的六个村庄大片的农田得到灌溉,池塘得到供水,并能保持一年四季水量充足,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生产,实属不易。为保证渠道畅通,新中国成立前,各村组织村民不定期洗圳(即清淤疏通),平时有专人巡圳,保证了下游供水。新中国成立后,各村生产队每年年终都会有利用农闲组织大量劳动力进行洗圳,只需花一天时间就能完成,为来年的生产做好准备。

石坑的陂圳,除了用于生产灌溉,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给沿圳的居民带来诸多生活便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由于当时的河水几乎没有什么污染,若非大雨天气,陂圳的水都是清澈见底,乡民可以直接从陂圳取水,以解决日常生活用水问题。那时,在石坑沿圳常可看到这样的情景:一早村民首先就是到圳里担足一天所需之水,然后就直接在圳边洗漱;一大群妇女在圳边一边洗菜、洗衣一边说说笑笑,彼此沟通感情,交流各种信息,俨然就是“新闻发布会”。平时,还可见孩子们利用自制的钓竿在水圳垂钓或下到圳渠里用粪箕捞小鱼。到了夏天,水圳便成了孩子们玩水嬉戏的“天堂”,他们由此获得了游泳和抓鱼的技能。每到傍晚,男人们吃过晚饭,为消除一天的汗水和疲劳,他们会穿着裤衩跳进圳里,泡个冷水澡,好不惬意!逢年过节时,沿圳更是热闹,到处都是杀鸡、鸭、鱼的大人小孩,一圳欢声笑语……每每想起孩童时代,我们都会泛起对石坑陂圳的美好记忆。

长期以来,陂圳还解决了消防用水问题。由于沿圳建有大量的土木结构的建筑,特别是圳上游的石坑村,沿圳有许多大土楼,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木柴、稻草做燃料,很容易发生火灾,防火消防便成了一个关键问题,而便利的圳水又解决了这一难题,难怪当地会有“圳水环绕,乡民赖之”之说。

2010年,石坑村在溪中的巨石上,用水泥浇筑起了一道全长12米的溢水坝,坝中间留有宽0.5米、深0.8米的缺口,用于调节水量,平时只需用石头、草皮或稻草将缺口堵上,就可调节流入陂圳的水量。正常情况下,坝面仅露出水面0.5米左右,以方便两岸行人往来。为了合理利用溪流落差引水入圳,陂的进水口往下5米处,又留有一处0.5米宽、深达圳底的缺口,用石砌而成,用于二次调节入圳的水量,也为清理圳里的淤泥以及排泄圳水做准备。遗憾的是,坝体与水圳,在前几年的几次道路扩大和硬化中,特别是2010年的整修扩大道路中,已经面目全非了。而渠圳部分,由于流经主要居民区,圳的功能以生活、消防用水为主,生产功能渐渐弱化了。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道路扩大和硬化,圳渠的调节口都被填平了。值得欣喜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解决石坑溪北岸农田用水,扩大灌溉面,在陂头下来的800米处的荫桥上用水泥浇筑了高架渠,把圳水分一部分引向对岸,灌溉前头岗、石寨里的农田,分流全长达一公里多,灌溉农田几百亩。圳水流经裕泰楼后面,在楼的西右侧有一暗沟,圳水常年由高约1米处流下,绕裕泰楼由西边水沟折流向东,在楼大门的左侧从落差达2米高处,向北流到辑德楼大门前的水沟,然后流到石坑溪。像这样的水沟在吴公庙边、口子楼侧和高坎下各有一条。水沟虽水不大,但长年流淌。如果把沟堵起来,非常便于消防取水。流出高坎下的圳水进入王屋,圳逐渐变小,其主要功能以农业生产和鱼塘用水为主。2010年由上级拨款对圳进行整修,圳体两边全部用水泥浇筑,原来的石砌部分基本也看不到了。

沿着圳渠,是一米多宽的人行道,全部由石头铺设而成,石坑高坎下往西,通往下湖王屋、湖雷墟场和永定县城,和抚市到永定县城古驿道相连。从陂头往下50米到坝子桥是左道右圳,坝子桥以下部分则是左圳右道这种圳道相联结,圳道一体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体现了先民的聪明才智。

正可谓:

陂圳无言,阅尽古今多少事;

水流不息,泽滋前后六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