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话剧《信仰》点“燃”闽西红土地

来源:福建日报 | 作者: | 时间:2019-07-17

 邹家七兄弟都为革命壮烈牺牲(剧照)。刘永良 摄

 邹母将儿子被敌人砍下的头颅一针一线缝在遗体上(剧照)。刘永良 摄

交通站负责人邹作仁为了更好完成任务,毅然决然提出要嫁妻(剧照)。刘永良 摄

  邹母服毒就义(剧照)。    刘永良 摄    


时刻听从党指挥,誓死完成护送任务(剧照)。    刘永良 摄

  A 大剧首演,真情演绎获好评

    “灯是路的信仰之光,路是灯的忠诚守望

    路要走向远方,灯要照亮未来

    ……

    为了初心和梦想,每一盏灯都要照亮未来”

    7月1日晚,大型红色题材话剧《信仰》在永定客家博览园客家民俗演艺中心首演。该剧是由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创排的原创精品剧目,在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的同时,也致敬在红色交通线上,无数为中国革命前赴后继、默默牺牲的革命先辈。

    当晚7点多,演艺中心早已座无虚席。灯光渐渐暗下,大幕徐徐拉开,瞬间将现场400多名观众带入闽西大地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据了解,《信仰》由编剧张耀清、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赵光斌等主创,陈盛哲、张冬梅、胡秀彬等担任主演,总时长100多分钟。该剧以上世纪30年代初为背景,以发生在上海通往闽西赣南秘密交通线上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永定伯公凹邹氏七兄弟,为了护卫秘密交通线前赴后继牺牲的故事,全剧分为“序幕”“别离”“遇险”“魂归”“休妻”“刑讯”“除奸”“尾声”等8个章节,带领观众穿越1500公里的红色交通线,体验血与火的革命洗礼,领略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天地,解开共产党人的信仰密码。

    剧情跌宕起伏,观众的心弦也为之紧扣,每一幕毕,现场都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观众表示,这场演出既是一次视觉艺术的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主题党课,交通员信仰、忠诚、牺牲、担当的精神,令人热血沸腾。

    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仍沉浸其中。“这台剧很燃,它把革命的初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生命最后,先烈们为了革命不顾一切,这些都是来自‘信仰’的力量!”来此观剧的党员游其春说。

    除了党员干部,许多普通观众也自发前来观剧。演出刚一结束,观众陈汀华激动得热泪盈眶:“虽然面临生死、爱情以及亲情的羁绊,但烈士们依然做出了无悔的选择,这更加衬托出他们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

    观看完首场演出,伯公凹红色交通线邹家烈士后代邹广敦难掩激动之情:“看到亲人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我忍不住掉眼泪,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告慰。”这些年作为红色讲解员,邹广敦不遗余力地向人们讲述先辈的革命故事与事迹,他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历史,共同守护岁月沉淀的这段红色记忆。

    当晚躲在角落的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团长陈盛权也没能忍住掉了泪,透过幽暗的灯光发现,很多观众也和他一样,在默默擦眼泪。“这是一台极具艺术观赏价值和红色传承教育意义的话剧,既真实又感人。”陈盛权说,《信仰》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观赏性于一体的主旋律作品。

    在导演赵光斌看来,《信仰》这台剧走进了当代普通观众的内心,引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

    B “草根”演员,为“信仰”倾力付出

    《信仰》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让人们感受到话剧的无穷魅力。这部大型红色题材话剧成功演出的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你或许不会想到,《信仰》的所有演员均为来自永定本地的“草根”。据介绍,剧中一共有60多名演员,除了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的舞蹈演员外,其中还包括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人民教师、退伍军人及学生等。

    一群非专业的“草根”演员要来出演专业话剧,这事靠谱吗?一开始,大家也在心里犯嘀咕。“演话剧跟表演舞蹈完全是两码事,我们都是零基础,得从头开始学,这太难了!”邹作仁的扮演者、舞蹈演员陈盛哲起初接到剧本,得知自己要演男一号,他的心里始终没有底。

    与陈盛哲有着同样担忧的,还有饰演邹母的张冬梅。张冬梅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传承人,虽然是团里的唱山歌能手,但提起演话剧,却显现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由于团里人手实在有限,张冬梅只得硬着头皮上。

    面对这群非专业出身的“草根”,经验丰富的导演赵光斌也犯了难。“我来永定后发现,这群演员压根儿就没看过话剧,更别说演话剧了。”为此,赵光斌为演员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话剧训练,手把手教他们发声、学习肢体语言等。

    在《信仰》策划、永定区文体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廖建房看来,用话剧来表现红色交通线题材是最为合适的。2009年龙岩市就上演了一台原创话剧《羊角花开》,用的就是非专业演员,最后被列为第六届全国优秀话剧展演候选节目。

    主创们的鼓励,渐渐打消了演员们的顾虑。“虽然都是‘门外汉’,但赵导演等主创一直鼓励我们,给予我们很大的信心。”顶着巨大压力,话剧正式排练前,为了体验剧情,陈盛哲特地带一家人去了伯公凹,顺着烈士当年的足迹,重走了一段交通线。到了正式排练,为了弥补表演的不足,他不仅白天练,晚上也跟着加练。“白天在团里练,晚上等孩子睡着了,继续加班背台词,一切都是为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而努力。”陈盛哲说。

    “别人只要记一两遍就能记住的台词,我要背二三十遍,这几个月来,我连睡觉做梦都在背台词。”张冬梅已年近六旬,由于年纪大、记性不太好,为了融入角色,她为此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对于演出背后付出的艰辛,出演范乐春一角的赖露感同身受:“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台词背到嗓子都哑了,但心里始终想着不能放弃。”

    从去年底开始排练到今年7月正式首演,其间还因为种种原因,《信仰》曾一度中断,真正留给主创和演员的时间,只有不到半年。“为了这台话剧顺利演出,团队克服了人员、资金缺乏等各种问题,着实不易。”陈盛权说,为了让《信仰》又快又好地与观众见面,无论是主创还是演员都倾情投入。“从早到晚,每天排练十几个小时,很多演员为了这台剧,连续几个月都放弃节假日休息的时间,是‘信仰’支撑着我们演完这台剧。”

    辛勤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首演刚结束,张冬梅的手机微信“嘀嘀”响个不停,打开一看,她收到了不少观众私信点赞和祝福,“看到这么多的评价,我感觉一切的努力都值了”。

    C 铭记历史,为“信仰”而歌

    闽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二十年红旗不倒”之誉。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曾涌现出无数个红色革命故事。

    艺术源自真实的历史与生活,《信仰》的创作同样如此。该剧取材于闽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著名红色交通线上的重要据点——永定伯公凹的故事。当年,邹氏家族为保证红色交通线的畅通安全,前赴后继献出10多条年轻生命,其中有7人被认定为革命烈士,写就了“伯公凹七兄弟”悲壮的红色历史故事。

    不过,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这段隐蔽的革命历史曾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近年来党史专家、学者等的不断挖掘、整理,红色交通线的历史也渐渐浮出水面。

    “这段红色历史,不能被遗忘。”《信仰》是编剧张耀清向伯公凹烈士致敬之作。为了挖掘、创作《信仰》的剧本,张耀清花了近10年时间。他通过走访群众等形式,一次次追寻先辈们足迹,不断深入汕头、潮州、大埔、永定、上杭、长汀、瑞金等当年秘密交通线上采风,收集第一手资料,还原剧中一连串生动有趣的情节和感人的细节。剧本最终历经3年精心创作打磨完成,张耀清还特地为此创作了主题曲《信仰之光》。

    谈及《信仰》名字的由来,张耀清感慨万千:“一个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一刻也不能没有信仰;一个人可以拥有财富无数,但最值钱的是信仰。一个人有了信仰,可以告别懦弱,挺起脊梁,变得坚强;一个人有了信仰,可以告别平庸,追寻远方,创造生命辉煌。我们要像革命先辈那样,为信仰而生!”

    这种信仰之光也深深打动了赵光斌。去年刚拿到剧本,赵光斌是一口气看完的,他的内心始终不能平静。“去年7月,我到伯公凹了解邹家先烈‘一盏灯、三块银元、七烈士’的故事,就被它深深震撼到。”赵光斌坦言,在导演话剧《信仰》前,他从未如此深刻地体会过闽西的红色历史与文化,“每一位交通员为革命牺牲的背后,最根本在于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崇高的人生信念”。

    创排《信仰》,面临现实的种种困难,但赵光斌在心中与自己较劲:“我立誓要把这故事搬上话剧舞台。”为了这个誓言,赵光斌曾先后多次奔赴闽西采风,他还带领主创团队一起到伯公凹感受、体悟,并对剧本反复打磨修改。“一路走来,这台剧虽经历了各种坎坷,让大家心力交瘁,但我们抱着对客家先烈的敬仰之情,克服各种困难,终于把《信仰》搬上舞台,以此告慰邹家先烈。”赵光斌说。

    首演落下帷幕,这只是第一步,据悉,该剧还将进一步打磨提升,力争打造成红色原创经典剧目,并进行常态化演出,成为展示革命老区红色历史的一个窗口,走向更大的舞台。

    记者手记

    多样形式 传承红色基因

    话剧《信仰》里有许多动人的情节与故事,许多观众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是“热血沸腾”“很燃”。

    收获观众的掌声与好评,主创及团队付出了异常的艰辛。这部红色题材话剧,充分体现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信仰的忠贞不渝,而这种红色信念,也在幕后得以延伸。虽然困难重重,但主创团队却坚持要把这台剧搬上舞台;一群“草根”演员,为了让这台剧以最好的面目向观众呈现,也是吃尽“苦头”。他们用“信仰”完成了使命担当,这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从台前到幕后,《信仰》是一部真正为“信仰”而歌、为时代而作的艺术精品。正是有革命历史与精神的沉淀,让《信仰》一经问世,便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永定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传承和保护红色基因,永定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出了一批弘扬主旋律的红色作品,获得社会广泛赞誉和好评。除了话剧《信仰》以外,以伯公凹“邹氏七兄弟”为原型打造的现代汉剧《伯公灯》已成功演出,并获第七届福建艺术节一等奖;以反映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永恒的血脉》也在永定开机拍摄。

    文化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的有效载体。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就要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资源,运用文化、戏剧、音乐、舞蹈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承,让红色文化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