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日报】从“会种烟”到“慧种烟”

来源: | 作者: | 时间:2024-01-22

从“会种烟”到“慧种烟”

——记永定区培丰镇洪源村种烟大户郑海燕

■ 黄秋萍 卢烨 文/图

1月16日,笔者走进永定区培丰镇洪源村,烟农郑海燕刚刚忙完新一季的烟苗移栽,尽管连续熬了几个通宵,但她的眼里却充满着喜悦:“我家今年种了100多亩的烟叶,其中有20多亩的雪茄烟,预计今年种烟收入会达到20多万元。”

郑海燕1981年出生在永定区培丰镇洪源村。她曾跟许多当地年轻人一样,成年后在厦门打工。随着父母年纪渐长,郑海燕产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洪源村是个令周边村民向往的村落,只因村子里种植烤烟的农户比较多,相对收入水平较高,村子的环境也比较优美。2011年,看着种烟的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郑海燕便向当地烟叶站了解种烟的政策,随后辞去了工作,回到家乡成了一名烟农。

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但这难不倒勤劳的郑海燕。没经验、没技术,郑海燕就诚恳地向身边的烟农、烟技员学习。别人开工,她就跟着去烟田主动帮忙干活,一个环节也不偷懒,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有培训会、技术员入村指导,她都主动参加,积极请教。对于郑海燕这样的年轻烟农,烟草部门格外关照,烟技员三天两头上门指导,电话更是24小时待命,随时为郑海燕提供技术支持。

自从种上烟后,郑海燕就没了空闲时间,从冬天深耕翻犁开始,到最后分级交售,一项赶着一项,从冬天一直忙到第二年的十月。

“我不怕苦也不怕累。”望着刚刚移栽好的烟苗,郑海燕眯着眼睛说道,“种烟可是我们一家人吃饭的碗,一定得好好的端着。”

作为一名“新农人”,郑海燕对烟叶种植有自己的理解,她坚信只有科学种烟,只有精细管理才能有好的收益。为了不断提升烟叶品质,提高烟叶生产技术,这几年,烟草部门先后示范推广了井窖式移栽、水肥一体化、上部叶“同温同湿闷烤”等技术,郑海燕总是第一个响应,并积极参加烟草公司的培训,将新技术吃透、落实。

郑海燕回想起前几年,正值烟田追施水溶肥的关键时节,烟农们都背着喷雾器在田间喷施农药。而这时,郑海燕没有忙着组织工人施肥,却在田间捣鼓着一台无人机。

“要想多挣钱,一方面是要把烟种好烤好,另一方面还要把成本控制好。”意识到这一关键问题后,郑海燕开始琢磨起了走机械化这条路。于是,她在农业机械网站搜寻,在县城的农机销售店询问,购置了微耕机、无人机等机械化设备投入烟叶生产,在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还降低了烟叶种植成本,提升了烟叶生产效率。“机械化作业效率是人工的好几倍,让我们种烟越来越轻松。”郑海燕更加坚定了当一名现代烟农的决心。

在烟叶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机耕起垄、移栽覆膜,还是田间管理、上炕烘烤,每一处细节,郑海燕都十分认真,严格落实标准化生产措施。凭着这股钻研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不到一年的时间,郑海燕就掌握了烟叶种植的全套技术,逐渐从一个种烟“小白”变成了半个“专家”。

除了自己提高水平,郑海燕还乐于助人,将自己近几年总结的经验、技巧,毫无保留地讲给新烟农听、做给新烟农看、带着新烟农干。

种烟的这十几年来,郑海燕平均每年净利润可达二十万余元,成为了村民们都羡慕的“新农人”。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说起未来的打算,郑海燕准备进一步了解无人机值保、新能源烘烤的好处,探索尝试无人机喷洒农药、病虫害绿色技术防控、电能烘烤等,让自己从“会种烟”转变到“慧种烟”,给农村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真正从“新农人”走向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