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德堂里屏风美

来源:闽西日报 | 作者:江文明 | 时间:2016-08-29

永定区湖坑镇南江村的经德堂,有一块屏风,至今保存完好,精美绝伦,是客家土楼中为数不多的历史遗物。

屏风,也叫围屏,多由优质木材所造,一般由四、六、八、十、十二块单扇配置连成。在清朝以前,它是帝王将相的专用陈设,多置于正殿(室)主座之后,既彰显室内布置的富丽精雅,又衬托出主人地位的尊贵与威仪。

南江村的经德堂围屏,是咸丰元年(1851年)由民间雕刻大师采用金丝楠木花费多年心血精雕细琢而成,历经160多年,仍保持光鲜明艳的色泽。据介绍,经德堂主人江献堂暨夫人黄太安人71岁荣寿时,其表弟巫宜禊(赐进士出身)与其他仕宦拜寿,并赠送了这幅精巧美观的屏风。

该屏共十二幅扇,互相衔接连成一幅完整的祝寿图。长约6米,高约2.8米。正面是画,后面为字,分上下两部分。正面上半部分是郭子仪祝寿图。郭子仪是平息安史之乱的功臣,被封为汾阳王。屏的正面以汾阳王府为背景,王府中郭子仪容光焕发,面带笑容;前来祝寿的七子八婿衣冠齐整,恭迎宾客,众官员手持笏板;其他人物或端捧寿礼或互相寒暄,姿态各异;王府外车马相随,熙来攘往;轩阁女眷,雍容淑雅,愉快交谈,场面十分热闹宏大。祝寿图左右书写着一副对联:“凌霄松柏参天秀,入座芝兰引气佳。”联意主题突出,意境深邃,富有韵味。在寿图的上端,雕有小窗花格;下端刻着许多生动的图景,如周文王访贤,亲到渭水请姜子牙出山;乐人闹八音,还有对弈、嬉戏者,形象栩栩如生;其余或打石蒲卵,或放风筝,或观鱼品茗,或雅集赏书,全然取材现实人物,而周边饰以仙鹤、松柏等,象征长寿;麒麟、雉鸡、牡丹等,则象征着福禄昌盛,富贵寿考,构成一幅动人的风俗画卷。屏风的下半部分,则是镂刻精美的窗花格,整齐划一,色彩红艳。

屏风的另一面是字。右边为巫宜禊为祝寿所撰写的序,其后是由乡进士特授兴化府莆田县儒学正堂巫廷弼(公之表弟)所题的文字及一同拜寿赠屏的亲朋贵友芳名。他们有的是进士,有的是庠生,有的是太学生,或受职有官或候补,皆为当时显贵名流。序与名单均用金粉书写,边框通红。其余文字以髹黑漆为地,字体端白,承载寿意,恭祝赞美。

屏风在清代达到鼎盛,制作技法愈益精湛美观。经德堂围屏延请民间大师雕制,其镂刻的人物、山水、瓶花、飞禽走兽等都刻画入微,连风筝线都清晰可见。屏风色彩历经一百多年仍鲜艳明晰如旧,究其原因,乃有清时代漆器装饰艺术在继承明代的技法上发展精进,油彩、漆彩并施,朱髹、描金、雕漆、戗金兼用,融汇了中西艺术,使得屏风纹饰色泽细腻光鲜、绚烂华美,颜色经久不褪。

献堂公婆寿诞时四代同堂,寿礼如此隆重壮观,贺客盈门,乃因其子江朝彩(又名朝英)为州司马。江司马平时结交缙绅,往来多鸿儒,又与巫宜福、巫宜禊兄弟(大溪人,皆翰林)有亲戚关系,宜福于嘉庆二十四年恩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充国史馆纂修;宜禊,嘉庆二十二年进士,初任礼部主事(正六品),时旨简放江苏苏松泰兵备道(正四品)、前浙江道监察御史。巫翰林兄弟都为经德堂撰写过对联,宜福为表兄献堂公书室题:“案设诗书居今稽古,教申仁义责实循名。”宜禊则作:“忠简横琴书案相传旧物,孝江读月风流政在诸郎。”朝英公还与两广总督林则徐相契,经德堂里悬挂的对联“第一等人忠臣孝子,只两件事耕田读书”,正是林则徐的经典作品。

图为经德堂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