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草堂”读杜甫 □ 刘永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首题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杜甫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甫诗中的典范之作。 2019年8月10日,到成都的第3天,我怀着对杜甫深深的敬仰,慕名前往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参观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草堂”是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步入有名的诗史堂,墙壁上都是杜甫的诗。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誉为“诗圣”,“圣”字高度概括了杜甫品德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的一生。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读着杜甫的诗,我们可以结合杜甫的一生,去领会其中悲天悯人的仁者风范和期待国家昌盛、百姓安康的理想追求,也可从中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并高度还原当时的场景。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杜甫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就能真真体会到“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这首五言诗是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当他回到家时,看到的却是自己的妻子怀里抱着已经饿死的孩子,站在那里悲伤而凄凉地哭泣。在草堂的一个展厅里,有一个杜甫的妻子怀里抱着已经死去儿子的塑像,她的眼里写满忧伤。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凝视,仿佛听到他的妻子撕心裂肺的哭泣声;又好像目睹杜甫见到这个场面之后,那种忧伤而悲痛的场景…… 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与深爱,无不渗透在诗歌作品中。杜甫所居草堂的西邻是一位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草堂换成杜甫亲戚居住,这亲戚便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下了这首诗向亲戚委婉劝说。“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全诗朴素如叙家常,却将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表露无遗。 杜甫一生志存高远,终难施展抱负且穷困潦倒、窘迫万分。然而,他坚守高洁、淡泊名利,对赴任离别的朋友,依然满腔热情劝说他们要清廉为官,勤政为国。在《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一诗中,杜甫叮嘱友人:“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意思是,民生凋敝,府库空虚,你上任后一定要坚持清白操守,平均徭役,纾解民困。体现了杜甫渴望朋友能够秉持清廉之心、救民于水火的期盼。 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两字于此。我想,正是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吸引着凡人,在思想感情上心意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