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古田种福 福满古田

2020-01-06 16:22:11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心连心”艺术团《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的演出盛况。郭亦斌摄

□刘少雄

迎着冬日的暖阳,沿刚刚建成通车的新罗小池直达上杭古田的快速通道来到圣地古田,刚出岩下山隧道,满眼红彤彤的“福”字扑入眼帘,到处洋溢着浓浓的福文化氛围。

这些福字,由上“古”下“田”构成。“古田有福”,既融入了传统民间吉祥如意的愿望,又恰到好处、自然而然地融入当地的红色文化中,堪称文创典范。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古田会议召开90周年和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召开5周年。福满古田,喜事连连:

12月1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心连心”艺术团第四次来到古田,为闽西人民带来一场《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的盛大演出;

12月28日,纪念古田会议90周年大会胜利召开;

还有,电影《古田军号》在全国上映,电视剧《绝境铸剑》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围绕古田会议召开90周年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让古田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

上篇:万福攸同 古田有福

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共同基因。来过古田的人都说,这是一个有福的地方。这片位于上杭东北部的山间盆地,地处有“北回归线荒漠带绿色翡翠”之誉的梅花山腹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相传,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为避战乱从北方向南方迁徙,来到福建西部这片古老的山坳,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很适宜开基创业和繁衍生息,于是就在这里扎下了根。古田境内,开门见山,推窗见山,抬头见山,低头见山。这里的山,有着独特的个性和风采,有的如笔架,有的如发髻,有的如彩眉,有的如拓荒牛……一位叫张九仪的人,攀上笔架山山顶,更是赞不绝口。他俯瞰山下,但见层叠起伏的山峦,如飞腾的五条龙并驱而下。他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建房安居,并取名五龙村。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五龙村的黄龙口,有一块古怪的田。1000多年前,客家先民最初来到这里时,种的还是高粱、小麦,只有这片怪石嶙峋的田地里居然天然长出了谷子,有人试着把谷子碾成米煮着吃,居然很可口。有位叫“五谷子”的人,发现了这怪田的奥秘,就将这种谷子的种植技术教给南迁的客家人,于是家家户户都改种谷子吃大米了。从此,这里就成了富庶之地。古田,也由此而得名。

都说“衣食是福”,而“田”,则是“福”的重要基础。民以食为天。福字的本义,就是“一口田,衣禄全”。数千年前,我们祖先最初的愿望,就是祈求衣食无忧的生活。如今,这里的百姓依然延续着信奉“五谷神”的风俗。“五谷神”的传说虽然已无法考证,但是,从中却体现了古田人的一种情怀,那就是:为大家造福的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古田,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宝地、福地。这里平均海拔690米,森林覆盖率达80.1%,年均气温17.2℃,自然资源丰富,素来盛产木材、毛竹、土纸、香菇、笋干、茶叶等。清朝嘉庆年间,汉口、上海等城市的商店就曾悬挂“古田清明斜背茶”“下隔名茶”“古田岩茶”等招牌,可见其销售之广。五龙村的酒曲也是扬名100多年,名满华夏的闽派黄酒代表——龙岩沉缸酒,就是用五龙的酒曲酿制的。

得益于得天特厚的地理条件,这里的气候温润,雨水充沛,汀江、九龙江、闽江的源头都汇聚于梅花山。在陆路交通不便,依靠水运的年代,古田木材、茶叶、靛青、土纸、药材以及造船必需的桐油等土特产品,便源源不断通过三条水路地销往漳州、厦门、泉州、潮汕一带,甚至远销海外。这就不难理解,在这高山连绵、层峦叠嶂的山坳里,为什么当年会有不少青砖黛瓦的大宅深院。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古田,自古就是屯兵之地。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郑成功部总兵万礼,统领所部驻扎古田,计划从这里出发去攻打上杭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驻守古田的太平军曾全军东上支援退出龙岩城的太平军汪海洋部,后因清军阻击,被迫转移适中。

最让古田人难忘的,是1929年5月22日这天,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来到了古田。让古田人醒悟到,只有暴动、革命、建立工农自己的政权,才能过上自由幸福的新生活。

也许,在今天许多人看来,古田之所以能光耀史册,不过是因为1929年年底在这里召开了一次举世闻名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但是,当我们深入地了解它时,就会发现,古田会议之所以会选择古田召开,看似偶然,其实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物产丰饶的古田,百姓的粮食基本上能自给自足。当年红四军4000多人,最多的时候有6000多人进驻这里,当地人都能为他们提供物资,很多老百姓把多余的粮食都送给了红军。

青砖黛瓦老屋后,茂密树林掩映下,“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这八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数里之外便赫然跃入眼帘。这就是廖氏宗祠——90年前,著名的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件《古田会议决议》诞生的地方。

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又名“万源祠”。它坐东朝西,背靠参天古木林,为单层歇山四合院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826平方米,占地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依次分大门、庭院、中门、前厅、天井、大厅,左右两侧是厢房。祠堂建构完美,飞檐翘角;中门门厅的横梁、天花板上彩绘了龙凤呈祥图案以及三国演义故事,色彩艳丽、绘制精美、气韵生动。

在前厅两侧的窗户上各有一个窗花,从外面看是一个“福”字,而从里往外看,却是“古田”两个字。我们不禁深深为古田人的智慧所赞叹。

福藏古田,古田有福;千年智慧,泽被万代。古田人不仅把“福”字贴在家家户户的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更是做成雕塑永久地镶嵌在窗户上。

而在廖氏宗祠大门上,存留者这样一副对联:

万福攸同祥绵世彩,

源泉有本派衍义溪。

万福攸同,也就是幸福多多,大家同享幸福,体现了古田廖氏家族乃至整个古田人的价值理念。

可以说,不同时代、不同族群、不同阶层,对“福”的内涵的理解也有所差别。《礼记》有曰:“福者,百顺之名也。”也就是说,“福”有顺利、诸事如意的含义。《尚书·洪范》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是多层面的福观念,以贯穿一生的幸福为目标,讲求长寿、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无疾而终,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而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欧阳修在《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一诗中表达了他对福德看法:“事国一心勤以瘁,还家五福寿而康。”

古田人的“万福攸同”,追求的是有福同享的理念,更具推崇价值。它和中国工农红军倡导的“民权革命、帮助工农”“打倒军阀、打倒列强”“解放全国被压迫阶级”“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无疑是十分合拍的!

源泉有本,万福攸同;敬天法祖,唯公有福。于是,当1929年,毛泽东带领红军从井冈山下来,走进古田大地,古田人倾其所有迎接红军,支援红军,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无私地喂养着还显得羸弱的中国革命,并成就了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使古田永远闪耀于中国革命史册。

福满古田。徐迪 摄

今天,人们常常会问起:古田会议为何会选择在古田这个小小山坳召开?

根据党史专家的分析,这里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地利上的因素。当时红四军攻打广东梅县后,蒋介石就开始筹划对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三省会剿”,而古田是一个高山上的盆地,位于闽西龙岩、连城、上杭三县交界处,群山环绕,地势险要,非常有利于军事上的防守及会议消息的封锁。二是从政治上看,自1928年张鼎丞、邓子恢等领导龙岩、永定、上杭等县农民暴动之后,古田便成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1929年,红四军来古田时,这里已经建起了区、乡苏维埃政府,以及工会、妇女会、赤卫队,区、乡少先队等。党的组织,则有区委员会,团有团区委员会,党团各乡有支部。群众条件极好。三是当时的古田、蛟洋一带还较为富庶,盛产稻米、芋头等作物,红四军的许多后方机关当时都住这里。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田的“人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无疑是古田会议召开的重要条件。

正是古田人真心拥护红军,支援红军,才成就了“中国在古田拐了个弯”的历史奇迹。1929年5月,红四军首次进入古田时, 五龙村的廖启然、廖启时等20多位青壮年组织起了“五龙担架队”,担架队跟随朱毛红军三克龙岩城、攻打铁上杭,出生入死,不怕牺牲,英勇地为红军部队带路、送粮食、运物资、抢救伤员。他们把红军当亲人,对来不及转移的伤员,就藏在自己家中保护起来。1931年,国民党军队扑向古田,时任八甲乡苏维埃主席的廖启然等3名五龙村的优秀子弟被捕牺牲,廖启然时年23岁。五龙担架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据史料记载,当数千红军进入古田时,这里的老百姓,纷纷主动腾出自家的房子迎接红军到来,大家把家里的门板、草席、谷笪,全部让给红军住:

溪背——古田会议会址,也是三纵队驻地;八甲——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驻地,朱德、毛泽东也住在这里;下塘——一纵队驻地;竹岭——二纵队驻地;荣屋——四纵队驻地。

红军来到古田,青壮年男子个个踊跃参军参战、站岗放哨、当好后勤,妇女们也不甘落后,为红军煮饭、洗衣、纳草鞋,洋溢着浓浓的拥军爱、鱼水情。

距离万源祠十多米的黄龙口,有户人家叫廖逢源,他家有个叫张兰娣的童养媳,红军来的那年她才15岁,大家叫她“兰子”。兰子家里的下厅和右边横屋都让给了红军部队住宿,家里六七个房间住了一百多名红军。兰子把平时挑回家里的稻草全部搬出来给红军御寒,还把家中的谷笪给红军遮风挡雨,卸下门板为战士铺床。古田会议召开那天,正下着大雪,兰子帮忙找来松光、竹片和柴火送到会场,为代表们生火取暖,被大家称赞为“小勤务员”。

“红军来自老百姓,俺做草鞋送红军,穿着新鞋上前线,冲锋陷阵杀敌人。”家住万原祠附近的傅乙莲,是古田区第一个女党员和首任妇女主任。红军来时,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妇女赶做一批红军鞋去慰问红军战士。傅乙莲的想法得到五龙、溪背、八甲、赖坊等村妇女们的积极响应。姐妹们赶紧准备好布料、苎麻、剪刀、钻子、枚针等,汇聚在傅乙莲家中,夜以继日赶制红军鞋,短短十来天,就做了几百双鞋送到红军手中。

古田八甲村的松荫堂,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历时8年才建成,砖木结构,分前后两厅起楼,左右两侧是厢房,占地1235平方米。

据金花饭店的店主罗金花介绍,1929年12月中旬,毛泽东来的时候,就住在松荫堂,那是她外公的家。外公把主卧室给毛先生住。毛先生经常通宵在房子里写东西。那时候没什么东西吃,就用地瓜丝煮稀饭给毛先生吃。有几天,毛先生身体不好,会咳嗽、气喘,她外公和外婆看到后心里很为毛先生的健康担忧。

那段时间,正是毛泽东最忙碌的时候,他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纵队、支队、部分大队的党代表和支队以上的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的联席会议,开展了为期10多天的学习讨论。为了起草古田会议决议,毛泽东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直到听到廖大伯家的公鸡报晓才躺下休息。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令他难忘的36岁生日。

就在毛泽东生日这一天,让他感到奇怪的是,天都大亮了,公鸡怎么还没叫呢?当他还没想明白个究竟时,廖大伯已经端了一大钵子鸡汤到他房间。毛泽东闻着鸡的香味就明白了,原来这只天天准时报晓的公鸡,已经成为盘中餐了。

从此,毛主席和廖家人的情谊就随着炖鸡汤的故事流传至今。有意思的是,90年过去,当年松荫堂主人的外孙女罗金花,而今以美味的干蒸猪蹄扬名闽西,她的金花饭店也成了古田餐饮行业的杰出代表。

历史,有很多巧合的地方。从1848年修建“廖氏宗祠”到1929年的“古田会议”,相距81年;从1929年的“古田会议”的到2014年的“新古田会议”,相距85年。

九十年前,在古田这块红色土地上,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古田会议,探索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光辉道路,新型人民军队由此走上了发展壮大的历史征程;五年前,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吹响了新的集结号,人民军队浴火重生,重整行装再出发,开启了强军兴军的新征程。

正可谓:廖家有福,宗祠有福,古田有福,中国有福!

下篇:古田种福 福满古田

草木无声有千言,山风阵阵似万语。一个“福”字,寄托多少家国人生的情怀。岁月如歌,时光流淌,数不清的英雄儿女、光辉事迹都已化作历史记忆。然而,古田人对幸福的追求从未停止脚步。

红色古田,中国革命的圣地。种福古田,时代精神的坐标。

距离古田集镇数公里之遥,有个小盆地叫苏家坡。当年,这里是有名的穷苦村。

“苏家坡可以说是毛泽东的福地,这里记录着他人生的重要转折,他在这里治好了疟疾,身体得到康复,他在这里接到陈毅派人送来的‘九月来信’,政治地位从这里开始恢复。”苏家坡村党支部副书记雷贵兴如是说。

1929年10月下旬,毛泽东随同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撤离上杭,就来到这里。他白天藏在山洞,晚上住在树槐堂的小阁楼上,一边指导特委工作,一边养病,一边访贫问苦深入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生活,留下很多美谈佳话。

今年101岁的雷耀庚,是毛泽东在苏家坡创办平民小学时14个学生中的唯一健在者。据他回忆,毛泽东来这里时,大家叫他杨先生,那时他才11岁。他经常给毛泽东送饭送药,送到圳背那个岩洞里。毛泽东在树槐堂,教他们识字,学文化,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97岁的下郭车村老红军黄振玉回忆,当年,才七八岁的他,也跟着大人到苏家坡山洞为毛泽东送过信。当时生病的毛泽东,经永定名医吴修山的精心医治,病情已基本好转,转移到苏家坡疗养。11月下旬,毛泽东收到陈毅从上杭官庄派专人专程送来的信件,十分高兴,立即与贺子珍及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谢汉秋一起,从疗养地出发,于26日抵达汀州,回到红四军前委领导岗位。

古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和福地。

精神就是财富。在上杭古田,当地人看重的就是精神的传承。曾是中共闽西特委机关驻地的苏家坡村就有这样的村规:凡是可以挣钱的工程项目,村干部一律回避,如有参与的,村民可以随时罢免。

苏家陂村村党支部书记雷焕龙说,一心为民、克己奉公,是我们当干部的基本准则。正是靠着一心为公的精神,在历任村干部的带领下,苏家坡村才从一个“出门三步就上坡,有女不嫁苏家坡”的穷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生态村、少数民族特色村。

年过八十的老书记雷先春,是改革开放后苏家坡村的第一任村干部。1979年,他刚刚上任时,苏家坡是全县最贫穷、最落后的小山村。一年只有半年粮,村民连饭都吃不饱。为了摆脱贫困,他根据村里地处山沟、阳光不足的现状,大胆提出把双季稻改为种单季稻,并在全县率先引进种植杂交水稻,粮食产量当年就从原来的12万吨提高到28万吨。

填饱了肚子的苏家坡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想利用当地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引资办厂。1986年,雷先春引资140万元办起了水泥厂,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民们通过进厂打工、跑运输,腰包也开始鼓了起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古田镇曾以“十里长沟百家厂”而闻名遐迩,水泥制造让古田镇成为全国革命老区中首个“亿元镇”。可是,随之而来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走绿色发展之路,就必须停止生产。而关停就意味着放弃到手的利益。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当年带头搞水泥产业的老党员、老村长雷先春,他关掉了自己一手创办的水泥厂。

雷先春说:“我是老红军的后代,当年毛委员在苏家坡养病时,是我的父亲雷德才为毛委员站的岗、放的哨。我不带头谁带头呢?”

2013年,在老村长雷先春的带头下,村干部先做通党员的工作,不光关停了各自的“小水泥”,还动员党员带头转型寻找来钱的门道。

2014年3月,国家出台“关于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绿色发展的概念在全镇叫响。雷先春的儿子雷游焕,带头办了一家新型化工厂,利用矿山的副产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他的弟弟雷游松则来到离家4公里多、地处深山的农庄里研究石蛙养殖技术,办起了上杭县双吉养殖有限公司。经过几年技术攻关,他的仿生态石蛙技术很快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更为可贵的是,雷游松拿到专利后,除了自己扩大规模,每年出产商品蛙达二三十万只之外,他还组建了合作社,提供从选址到商品蛙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目前,合作社已经有成员80多位,分布在湘、川、粤、桂、云、赣等10多个省(市、区),年产值达数千万元,让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通过石蛙养殖走上了致富之路。

年过八十的苏家坡村老党员、老村长雷先春和爱人、小儿子在家中,其乐融融。 刘少雄 摄

产业兴村奔富路。苏家坡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发展贵妃鸡为主的市级龙头企业龙岩福欣牧业有限公司,年出栏贵妃鸡200多万羽,不仅通过“公司+贫困户”的方式“授人以渔”,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统一产品回购,带动上杭7个乡镇的36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而且通过在本村开展体验式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以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今天的苏家坡,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已成为2A景区和民宿小镇。全村没有一户五保户、低保户和贫困户,村民实现百分之百就业,农民年收入最低的也超过2万元。全村120多户,资产在千万以上的占了5%以上,资产在500万以上的占20%以上、资产在300万元的占70%以上。

福从何来?在古田人的眼里,福不来源于享乐,而是来源于勤俭,和睦,知书达理,大家一起共同创造新的生活。

在古田,有一支由红土女警巡逻服务队、古田义工队、红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义务讲解队、义诊队和慈善茶屋志愿服务队组成的志愿组织,在册志愿者达1946人。他们在环境保护、敬老爱老、核心价值观宣传、扶困助残助学、交通劝导、义务讲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成为圣地古田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尊祖敬宗立典范,勤劳致富树楷模”。廖晓华,是古田廖氏宗亲会会长,他说,万原祠家规族训告诫我们,要“遵纪守法”“勤劳耕种”“读书上进”“为政清廉”“追求理想”。

五龙村的廖祥钦说,《廖氏威武堂族规家训》中,有一句话叫做先公后私,民之职也。我们五龙村的28家农家乐成立了农家乐协会,协会会员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廖东钍的爷爷廖美增,曾经是一名赤卫队员、革命烈士。作为烈士后人,他利用古田独特的红色资源,办起了红色培训机构。他说,我们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商业、培训,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承。

五龙村依托古田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观光农业,充分利用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农村文化等资源,积极发展以体验客家风情为特色的生态型“农家乐”旅游,全村发展“农家乐”旅游接待点28家,接待能力达3000人/次,年实现旅游收入400多万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被评为“全国生态旅游乡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文明村”。

距离古田集镇7公里吴地村,近年来通过建设红军小镇,利用古田红色资源,创立特色“情景教育、体验教学”模式,2019年承接党性教育培训52批3159人次,研学7批次1376人,接待游客1.6万人。通过开展红色培训,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吴地村带动了11家农家乐,22户村民的闲置住房租赁给旅游公司统一经营,实现增收40余万元;34名居民成为红军小镇的员工,实现增收100余万元;村里原有闲置的5套住房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出租给旅游公司,实现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20余万元。

打造成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和全国红色文化交流中心。圣地古田,红绿金的交响奏出华彩的乐章。古田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呈持续增长态势,全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承接对外培训25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2019年1月,古田获评福建首批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去年,古田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3700万元。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展望明天,一个“地上红彤彤、地下金灿灿、山上绿油油、天上蓝湛湛、空气甜滋滋、百姓乐呵呵”的新古田将闪耀屹立于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