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span style="font-size: 16px;">闽西日报--2025年10月09日</span>国庆期间,吴可嘉团队在永定岐岭镇下山村创新基地通过“品牌包装+电商直播+线下体验”模式,忙着推广“牛牯红”红黑米、猪肉干等本地特色农产品,订单络绎不绝。 在下山村,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听得最多的是红色革命故事。这里红色资源丰富,有毛泽东在永定史迹展馆,是全国第一个以“对党忠诚”为主题的党性、党风、党史教学点“忠诚馆”;有“建国前十大英烈之一”的陈康容故居望森楼。 岐岭镇党委书记赖庆晶告诉记者,坚守红色文化传承,深挖红色资源,他们正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华侨女英烈陈康容文化园”,打造“一楼一厅一基地”,策划数字非遗交流体验中心—康荣楼、牛牯扑大健康科普园等项目,华侨女英烈陈康容事迹展陈馆相继开放,全面探索“山上+山下”相呼应的红色研学多业态模式,让红色文化在乡村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数据是枯燥的,也是有说服力的:2024年以来,下山村接待各地研学学员2万人次,成为青少年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窗口。 下山村的“夜校讲堂”是该村乡风文明的“暖心空间”。2024年4月,下山村以华侨女英烈陈康容任教的抗战妇女夜校旧址—闽西第一所抗战时期的妇女夜校培文馆为载体,重启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夜校教育模式,开设“夜校讲堂”,积极探索赓续红色基因、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下山村“夜校讲堂”实行“轮值校长制”,由村“两委”干部轮流负责日常管理。他们建立“下山村夜校联络群”,打造“指尖微课堂”线上平台,构建“需求调研—课程设计—效果跟踪”闭环管理体系。通过调研收集村民需求,设置“政策法规+农业技术+文化传承”三类课程套餐。并依托“新时代康容理论宣讲队”,采用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地头实践教学)、网络课堂(微信群推送碎片化学习资源),着力解决群众“政策盲区”和“技能短板”。 下山村活跃着一群充满活力与创意的新农人,他们依托广龙合作新农人创业基地,以“城乡互动、文化赋能”为核心,将百年老宅、闲置资产焕活为文化载体,把传统工艺与现代传播完美结合,打造“山海对话”文旅融合创新平台。其中,广龙合作新农人创业基地的创业新农人吴可嘉团队线上打造的“我在永定(岐岭)修土楼”系列记录片,把文物土楼修缮过程成功转化为文化传播的内容,16集纪实视频,线上播放量达三千万,15万网友共同见证土楼修复的文化盛宴。 下山村结合县保文物望森楼配套实施“康容路”“她力量”等红色网红打卡点,国庆期间,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岐岭、牛牯扑、下山、陈康容”等关键词被进一步检索、“红色下山”“英雄下山”被游客深深铭记。 下山村“乡村文化会客厅”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更为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道路。自2024年8月以来,吴可嘉团队在下山村销售了50多万元的灵芝茶、猪肉干等本地特色农产品。下山村2024年集体增收突破53.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1万元。 记者手记 下山村乡村文化会客厅的“魂”是以“赤胆忠诚”为核心的红色革命精神,是深植于革命历史的忠诚信仰。他们以此推动红色文化从“无形”转向“有形”产业,从“口传”向“体验”转变。如何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下山村的答案是引领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发展;他们的做法是通过建立新农人创新基地,汇聚更多资源,打造文旅融合创新平台,探索红色研学多业态模式,推动文旅研学,让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惠及每一位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