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永定中央红色交通站

2015-05-27 10:45:00 唐美章来源: 《今日永定》2015年第5期  责任编辑:   

1930年下半年,苏区土地革命和红军建设如火如荼,急需中央加强政治领导、为了加强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同各个苏区之间的联系,在周恩来的倡议下,拟建立长江、北方、南方三条交通线。l930年6月,时任中共闽南特委军委书记的卢肇西,受毛泽东和福建省委派遣,前往上海接受和完成这一特殊使命。卢肇西到上海后,立即和中央交通局吴德峰局长共同研究了建立闽西等地交通线站点的问题,决定南方交通线由上海经香港、汕头、潮州、大埔、永定到瑞金;交通线上设大站、中站、小站,对外称工农通讯社,各县设立通讯社分支机构;大站设在香港、闽西。

第三次“围剿”前永定区域内的线路:伯公凹—桃坑—永定城—合溪—虎岗;第三次“围剿”后永定区域内的线路:伯公凹—桃坑—古木督—合溪。

闽西交通大站。开始设在龙岩,不久,因革命斗争形势转变,便于l930年12月迁入永定虎岗晏田祠(本刊2014年第10期对虎岗晏田祠已有介绍),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迁往永定县城秋云楼,最后设在金砂的永昌楼。

秋云楼

秋云楼

秋云楼在永定县城,北门山麓(现永定一中校内)。其楼门对联是“秋水一泓银涌地,云山万叠笏朝天”,寓意“富贵双全”,据说这是楼主花大钱在上海登报征选而得。此楼取名“秋云”是因为楼主乃赖秋航、赖云航两兄弟,原籍抚市社前村。秋航、云航两兄弟迁居县城联手做条丝烟生意,发了大财,遂在县城盖起全城瞩目的秋云楼。1931年12月,周恩来同志秘密从上海前往江西中央苏区时,途经永定,曾在秋云楼的前堂住了两个晚上。

周恩来化名伍豪,一路变换着不同的身份:商人、牧师、画家,在一站又一站交通员的掩护下,于当年的12月6日傍晚抵达永定县城,当时的中共永定县委书记肖向荣同志和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范乐春同志,在秋云楼接待了周恩来,并向他汇报了全县的工作情况。当听到因为“肃社党”问题,错杀了许多好同志,给革命事业带来巨大破坏的汇报后,在肯定永定县工作的同时,周恩来也痛心疾首地指出永定县在“肃社党”中所犯的错误,并严肃地要地方同志立即纠正。周恩来在县城停留了两天后,便沿着秘密交通线,徒步经西溪、合溪半山、天丰,抵达下一个交通中站合溪乡石塘村赖家祠。

永昌楼

永昌楼

永昌楼位于金砂乡古木督背头窠,建于清末,土木结构,二层,民居,1978年倒塌。古木督,1927年9月成立党支部,创立平民夜校。1928年7月,张鼎丞、范炳元等革命先驱在本村建立了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农民武装铁血团,组织了震惊全国的“永定暴动”,全村有90%的男女青壮年参加了攻打县城的战斗。同年8月闽西临时特委也在古木督成立。1931年冬在背头窠永昌楼设立了工农通讯社,张闻天等中央领导曾居住于此。1935年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和永定县委曾设在本村衰坑窠。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同志曾在这里组织开展革命工作。全村有200多人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主力红军北上长征后,古木督人民仍坚持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直至全国解放,有数百名村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被认定为烈士的有78人。古木督也是范阳春少将的故乡。

合溪孟良公祠

合溪中站——孟良公祠

赖氏孟良公祠位于合溪乡溪南村外石塘,建于16世纪中叶,1998年重修,为砖木结构,悬山顶,抬梁式架构,坐南朝北,占地300平方米。I931年1I月下旬,共青团永定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书记、中央组织部长的周恩来,从党中央所在地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来到合溪,时任共青团永定县委书记的戴镜元请示永定县委书记肖向荣后,邀请周恩来在团代会上为与会代表作报告。周恩来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讲话,讲了国际国内形势,讲了反“围剿”斗争,讲了青年团工作。他充分肯定了永定县的青年工作,并就如何做好团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他说:“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在保卫和扩大苏区的斗争中,在学习军事、文化和政治等各项活动中,在发展生产、参军参战各方面,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突击队作用。共青团员一定要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周恩来对与会代表提出希望:“永定县有很好的革命基础,有许多党团员,少先队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形势总的来说是不错的,虽然斗争很艰苦,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今后的革命道路上,还会有许多困难,但在党的领导下,任何因难都是能够被战胜的。希望同志们坚定信心,增强斗志,争取更大的胜利!”。当晚,周恩来与团员青年代表一起参加了联欢晚会。第二天,周恩来离开合溪,前往长汀、瑞金。

桃坑巫屋坑

桃坑小站

桃坑小站位于城郊乡,年久失修,楼房已经坍塌。桃坑村耕地少,资源贫乏。但有水路、陆路通广东,解放前大多数村民依靠陆路担货做挑夫或水路拉纤做船工赖以谋生,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闹革命求翻身的愿望特别强烈。革命战争年代凭借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红色交通线于此设有一个小站。站长郑德兴,交通员仙师兰岗人赖德胜,本村接头户有巫寿华、巫荣根、巫华根、游招荣等人;第四次“反围剿”期间,中央交通员熊志华从上海护送电台去中央苏区,在此与白军遭遇,进行一场浴血战斗,本地武装交通员丘寿科为保护电台壮烈牺牲;桃坑村参加革命牺牲的烈士有39人;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倒算时,全村90%的房屋被烧毁;不屈不挠的桃坑人民没有被反动派吓倒,在废墟中搭建起简易的房屋,义无反顾地继续支持革命,多次接待刘永生将军和他的战友们。

伯公凹小站

伯公凹小站位于永定城郊桃坑村,闽粤交界处,距离广东大埔所辖的上伯公凹不足2公里,凹字型土楼,高2层,正厅四间一厅结构。是广东大埔进入永定的红色交通第一站,是白区进入苏区的咽喉和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站长邹清仁。

红色交通线的建立,保证了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沟通,及时传递了信息。另一方面护送了大量干部,从1930年底到l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前,经这条红色交通线进人中央苏区的领导干部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博古、叶剑英、任粥时、张闻天、陈云、项英、王稼祥、聂荣臻、林伯渠、陈潭秋、李富春、萧劲光、伍修权、霍秋白、杨尚昆、邓颖超、陆定厂、李德等20O多人。交通线的建立还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保证了苏区军需、民用物资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