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闽西日报】四中全会精神在乡村会客厅回响

2025-11-28 10:13:27 廖倩琳 卢达龙 熊川 廖丹萍 傅松英 罗宇姝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初冬时节,寒意微凛,闽西大地的各个乡村文化会客厅里却暖意融融、气氛热烈。一场场关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交流会正在这里进行,宏大的国家治理蓝图,与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实践,在此刻交织共鸣。

“以前觉得中央全会离我们很远,但今天在会客厅里这么一学一议,我感觉它说的每件事,都关系着咱们村怎么发展、日子怎么过得更红火!”在龙岩上杭县蛟洋镇贵竹村乡村文化会客厅里,老党员一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在场许多村民的心声,也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这乡村文化空间里激荡起阵阵回响。

凝心铸魂学全会 擦亮底色忆峥嵘

上杭县蛟洋镇贵竹村多形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以全会精神为指导,扎实推进纪念福建三年游击战争全面开展90周年主题活动筹备工作,着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赓续红色血脉的实际行动。

在贵竹村乡村文化会客厅专题宣传栏前,村民时常驻足观看。“我们第一时间更新宣传内容,让村民们直观了解全会精神。”贵竹村党支部书记华丁球表示,“基层就是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党的声音。”该村不仅通过宣传栏、宣传材料进行静态展示,还组织村级班子集中学习,发动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开展入户宣传,用通俗易懂的“土话”结合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实际问题解读全会精神,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具温度。

与此同时,以纪念福建三年游击战争全面开展90周年主题活动为契机,贵竹村乡村文化会客厅实施“1主阵地+N点提升”工程,通过打造村史馆主阵地,完整呈现了村庄历史沿革、革命贡献与发展新貌。对“N”个红色节点进行全面提升,优化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保田会议斗争等旧址展陈,增强参观体验;改建山顶“梦庐”民宿,将其打造为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禅修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民宿;重建红军游击队活动旧址,还原历史场景。该村还同步开展红色遗址周边及村庄环境整治,积极对接媒体讲好贵竹红色故事。

土楼飞歌传党音 客乡新景绘振兴

在永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被编进歌里,化身为了可感可亲的亲切乡音,飞入千家万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方向,乡村振兴有力量,客家儿女跟党走,日子越过越风光!”在永定区岐岭镇下山村文化会客厅的百年土楼“望森楼”内,永定客家山歌传承人江新良拨动琴弦,一曲新编客家山歌引得村民阵阵喝彩。“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全会关键词被编进歌词,悠扬旋律伴着醇厚乡音,把“文件语”变成了村民听得懂的“家常话”。这座改造成文化会客厅主体建筑的老土楼,正成为四中全会精神扎根基层的“传声筒”。

村党支部书记陈增銮介绍,下山村不仅有山歌宣讲,还延续了培文馆“夜校讲堂”的传统,“新时代康容支队”理论宣讲队定期来这里开课,客家话解读政策、案例式分析发展,让老少爷们在拉家常中就把全会精神学深悟透。“把文化阵地用活,才能让党音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高陂镇西陂村文化会客厅。驻村第一书记王璐正在这里给村民和研学游客宣讲:“四中全会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我们的‘红绿金’融合就是最好的实践。”

状元集市的摊位热气腾腾,村民林开泳的烧烤摊前排起了长队。“以前就是个普通摊主,现在文化会客厅带来这么多研学游客,我还成了红色故事讲解员。”林开泳笑着说,去年村里搞“跨村联建”,依托文化会客厅建成夜市摊点和生态田园综合体,他的收入翻了一番。

从下山村的土楼山歌到西陂村的红色课堂,永定区的乡村文化会客厅正以多样形式践行四中全会精神。这些扎根乡土的文化阵地,用乡音传递党音,以文化赋能产业,让老区人民在歌声与欢笑中,绘就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红色基因润民心 全会精神进万家

“从三年游击战的浴血坚守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党的初心使命始终扎根在人民之中。”武平县永平镇帽村村乡村文化会客厅内座无虚席,基层党员干部与村民代表围坐一堂,一场别开生面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会在此举行。

作为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活动区域,帽村村被誉为“红都前哨”,有着厚重的红色底蕴。这里曾是粤赣军区第三作战分区司令部所在地,红四军、红十二军在此筑壕设防,后山留存的战壕工事无声诉说着游击战的艰辛。中央红军作战局局长许卓等烈士的热血牺牲,铸就了“向死而生”的铁血忠魂。高沙坝义冢中安葬的烈士遗骨,成为军民同心的精神见证。如今,乡村文化会客厅将这些红色记忆转化为宣讲“活教材”,让全会精神宣讲有了历史温度。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帽村村百姓当年冒死为红军送粮、掩护伤员,这就是对‘依靠群众、军民同心’的革命实践最好的诠释。”永平镇党委书记饶红秀在学习会上的发言引发共鸣。现场,老党员细数三年游击战时期村民与红军“同饮一瓢水、共守一寸土”的往事,青年干部结合全会“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提出红色研学发展思路,村民代表则热议如何用“军民同心”精神发展灵芝种植与乡村旅游,形成“史话初心、学用结合”的浓厚氛围。

目前,武平县依托乡村文化会客厅,将红色历史文化等融入全会精神宣讲,通过“干部讲政策、老兵讲历史、村民讲体会”的模式,让理论学习更接地气。下一步,将持续推动乡村文化会客厅成为精神传承的“加油站”与产业发展的“枢纽点”,让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记者手记

行走在闽西初冬的乡村,乡村文化会客厅里涌起的不仅是暖意,更是思想的温度。从山歌编唱到夜校讲堂,从红色记忆到产业实践,宏大的精神正通过最乡土的方式,融入百姓的日常。这些扎根泥土的乡村文化阵地,打通了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让全会精神在老区的青山绿水间,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