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南昌起义军两次经过永定洪山

2015-10-31 09:31:00 肖中良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图为位于广东大埔的三河坝战役革命烈士陵园。 宋客 摄

192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后来南下广东潮汕地区,曾先后两次途经永定洪山乡(当时属上杭县来苏里),开展一系列活动,在永定建立了闽西地区第一个正式县委——中共永定县委,促进和推动了永定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

起义军在周恩来等同志领导下,按照中共中央预定的计划,迅速撤离南昌,南征广东。江西会昌战役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形势,决定改道经长汀入闽。中共闽南特委在漳州获悉起义军入闽的消息后,立刻准备组织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的群众响应,并派特委宣传部长罗明日夜兼程赶赴上杭,同时罗明又通知永定党组织负责人张鼎丞、卢肇西、陈正等同志专程赶到上杭迎接起义军。

南昌起义军在长汀活动3天后,第二十军先头部队开始离开汀州开往上杭,后来部队陆续离汀。9月10日,起义军领导人周恩来、朱德等人在上杭琴岗书院接见了张鼎丞、卢肇西、陈正等人,向他们介绍南昌起义的经过和南征广东的目的,并对闽西地区应如何开展武装斗争作了指示。张鼎丞等人聆听指示后,深受鼓舞,信心更足,更加明确了今后斗争的目标、前途和意义。

9月16日,起义军离开上杭县城,分水陆两路兼程并进。水路由汀江乘木船而入,经南蛇渡进入洪山,到峰市码头上岸。陆路从上杭城步行至稔田进入洪山河东横渡汀江到河西,经田梓、石杰、五坑、长化、三峰到峰市,当起义军进军至峰市不远处,与国民党军陈铭枢部小股相遇,敌军不战而逃。集官、匪、商为一体的峰市、洪山一带“草头王”陈荣光当时拥有武装500余人,闻起义军一路浩浩荡荡南征广东,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也慌忙逃窜。因此,起义军顺利进入了峰市。

起义军途经洪山、峰市等地,所到之处均张贴宣言、布告,书写“工农暴动起义”、“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压迫民众的国民政府”、“实行减租减息”等墙头标语。起义军还派出宣传队开展革命宣传和做群众工作、协助泮境(半径)、田梓、小墩、上塔、迳石、九州(九州埔)、石杰等乡恢复和发展农协会,发展会员900多人,七天后,进入广东大埔。

起义军占领大埔三河坝后,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率8500多人顺韩江而下,再向潮汕进发。朱德等率第十一军二十五师第九军官教导团约3000人留守三河坝,以防国民党军抄袭起义军主力进军潮汕的后路。

10月初,朱德等率起义军与国民党军钱大均部在三河坝激战三昼夜,损失惨重,失利后撤回广东饶平。10月7日,朱德、陈毅率部进入福建平和县,在平和县芦溪召开干部会议,商讨部队行军路线,当时受中共特委派去做向导的永定党组负责人卢肇西、陈正等列席了会议。会议决定起义军向永定方向挺进。

11月11日起义军翻越永定与平和交界的仙水岽大山进入永定,经湖背岽、月流、月霞、太平寨到达下洋圩,此时金丰党组织派曾牧村、胡定军带领下洋公学师生组成4个向导小组,前往太平寨村外的樟树下迎接起义军。随后,起义军兵分两路在新圩尾的杨屋和老圩的曹屋宿营。起义军在下洋休整时,军纪严明,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号召人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斗争。12日夜里,起义军离开下洋圩,经中川、觉川、思贤等地翻越三层岭大山途径大埔的太宁后转道再至永定仙师、峰市、洪山,而后向武平方向挺进。

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潮汕地区,往返都经过永定境内,行程3000多里,并开展一系列的革命活动。这对当时处于低潮时期的革命,特别是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尚未在永定宣传贯彻的时候,给永定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在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南昌起义军入闽时途经洪山、峰市、下洋等地,沿途召开群众会议,派出人员开展革命宣传,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唤起了民众,鼓舞了斗志,为开展斗争指明了方向。洪山的革命青年张楷在上杭“五七”事变中成为闽西地区第一个牺牲的烈士后,白色恐怖笼罩,一度发展起来的农民运动又沉寂下去。这时,经起义军的大力宣传和帮助,群众又活跃起来,纷纷恢复了农民协会,发展会员900多人,许多群众还腾出房间给部队住宿,积极协助部队筹得军粮2万余斤、军饷1000余元大洋、马草200多担。汀江沿岸的黄竹塘(烈士张楷的家乡)、连家田、河东、大车头、大池等地的群众备好20多条木船给起义军使用,有60多个船工和200多个搬运工专门为起义军搬运物资,峰市几十户店家为部队在与永定交界处的大埔虎市(虎头沙)准备好几十只木船,以便起义军到虎市(虎头沙)后从水路顺利进军。峰市街的店家还主动协助筹粮2万余斤、军饷1万余元大洋、马草300多担,同时组织1000多个搬运工为起义军搬运物资(从峰市至广东石市,即虎市对岸)。起义军离开洪山、峰市后,党组织负责人许益飞、饶化龙等秘密组织农会会员达400多人,并建立起一支拥有300余人的农民自卫军,在山区积极开展农民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