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毛泽东与救命恩人陈添裕

2016-06-03 10:24:00 刘永良 文/图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当年毛泽东住过的土楼“华兴楼”遗址上重建了“毛主席纪念亭”。

毛泽东住到竹寮里后,风趣地称其为“饶丰书房”。

“身后是敌兵疯狂追击,身旁是悬崖峭壁,一个男子挥汗如雨,背着身材高大的毛泽东,在狭小崎岖的山路上,狂奔……”这是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的开头一幕。

这一幕就发生在1929年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背着毛泽东的男子是“闽西小井冈”——金丰大山深处的永定县岐岭乡下山村老乡陈添裕。为了躲避敌军的疯狂“围剿”, 陈添裕背着在红四军七大会议上落选的前委书记、正患疟疾的毛泽东转移。

一面治疗疟疾 一面调查研究

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前夕的8月21日,毛泽东离开“中共闽西一大”会议召开地——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偕夫人贺子珍,在红四军粟裕警卫连的护卫下,秘密来到永定县牛牯扑(今龙岩市永定区岐岭乡下山村牛牯扑自然村)。张鼎丞此时正在率领四纵队在上杭西北区活动,得知毛泽东前往永定指导工作的消息后,通知县委书记陈正派马永昌带短枪班前往陈东石岭接应。马永昌根据陈正的指示,找来金丰区委书记陈兆祥,同他商量安排毛泽东一行的食宿和有关安全事宜。

当时,毛泽东化名“杨子任”,人们误认为是姓杨的“主任”,都亲切地叫他“杨主任”或“杨先生”。毛泽东一行驻扎在牛牯扑土楼——华兴楼。在土楼里,毛泽东住的时间不长。他一面治疗疟疾,一面搞调查研究,思考土地革命斗争和红四军的建设问题。

毛泽东曾在1929年5月25日至6月2日到过永定领导革命,他这是第二次来永定。为了安全,闽西的地方领导给他搭了一个竹寮,那时候山上很多人为了造纸搭了很多竹寮。毛泽东住到竹寮里后,风趣地称其为“饶丰书房”。毛泽东的到来,给永定人民莫大鼓舞,革命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区乡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工农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9月初,国民党加紧实施“剿共”阴谋,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地主民团也很猖獗。这时,闽西红军第七军第56团受命离开永定,为了确保毛泽东的安全,中共岐岭乡党支部书记陈兆祥动员群众参加赤卫队,加紧军训。

现在,牛牯扑已经听不到红军冲锋号。改革开放后,牛牯扑的群众陆续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山下住。当年毛泽东住过的土楼华兴楼后被民团烧毁。1955年,由政府拨款,在土楼遗址上重建了“毛主席纪念亭”。

遭土豪告发 国民党放火烧山

虽然毛泽东在金丰大山养病的保密措施极为严密,但由于他在病情好转时经常走村串户指导革命,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岐岭乡土豪张克识因农民分了他的财产,对革命恨之入骨,但表面上伪装老实,暗地里伺机破坏革命成果。他曾听过“杨先生”讲革命道理,见此人气宇轩昂、不同凡响,心想这必是共产党的大人物,便向国民党本县民团团总林蔚民告密。根据描述,林蔚民推测“杨先生”就是毛泽东,马上与下洋民团头子胡道南商议,同时向国民党广东大埔县长梁若谷告发。

9月17日,林蔚民等纠集13个乡的民团,配合国民党大埔县保安团六七百人,兵分两路向金丰大山进行“围剿”。他们沿途烧杀抢掠,搞得老百姓家破人亡,鸡犬不宁。敌人得知卢其中率领赤卫队武装保卫“杨先生”,便烧毁他家的房屋,抓走他的家人,妄图诱其出山。在阴谋被卢其中识破后,敌人又施诡计,故意让卢其中的妻子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逃避搜捕,林蔚民带着民团和保安队沿着足迹向金丰大山进剿。卢其中安顿好妻子后,意识到这可能是敌人的毒计,立即向粟裕和陈兆祥报告,部队迅速做好了应战准备。

很快,敌人便气势汹汹地向牛牯扑直扑过来,粟裕带领部队配合卢其中赤卫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在前沿阵地阻击窜扰之敌。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奋勇杀敌,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最后,由于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我军只得且战且退。到了夜里,狠毒的敌人放火烧山,妄想把红军战士和“杨先生”烧死在山上,而我军仍用游击战术阻击敌人。第二天,敌人更加疯狂地从四面向牛牯扑涌来,形势十分危急。粟裕和陈兆祥紧急商议后,决定转移到雨顶坪。

陈添裕把草鞋倒过来穿 背着毛泽东跑了10华里

不巧的是,毛泽东的疟疾又复发了,虽然他头脑清醒,但浑身打颤、虚弱无力。焦急的陈兆祥悄悄地把忠实可靠、身体强壮的陈添裕、陈万裕等四名赤卫队员叫来,让他们用担架抬着毛泽东转移:“你们一定要不惜代价,确保‘杨先生’安全抵达雨顶坪。”此刻,牛牯扑四周枪声骤紧,毛泽东却泰然处之,勉励大家不要惊慌,考虑好再转移。

一行人刚起身不久,反动团总林蔚民就指挥大队人马直扑过来。在这危急关头,陈添裕灵机一动,把草鞋倒过来穿,背起毛泽东就往林木森森的山洞方向跑去。到了洞口,陈添裕弯下腰,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地将毛泽东背了进去,避免触到洞口硕大的蜘蛛网。不久,林蔚民带着团丁追到了山洞前,一个团丁没头没脑地往里钻,被蜘蛛网粘得满头满脸。林蔚民看着挂满蜘蛛网的山洞,以为里面没人,便顺着山路上留下的脚印往相反方向追去。望着远去的敌人,陈添裕等人暗自庆幸,都说“杨先生”吉人天相,这次果然是有惊无险,躲过了一劫。

走出山洞后,为确保安全,陈添裕一行专挑荆棘丛生的隐秘山道走。经过杨婆寨时,只有一条狭窄的山路,下面便是悬崖峭壁,担架无法通过。怎么办?陈添裕等人急得满头大汗,提出背“杨先生”上路,但毛泽东坚持要自己走。陈添裕搀扶着毛泽东,走走停停,没多久就走不动了。前路艰险,后有追兵,情况紧急,陈添裕急得满头大汗,情急之下,他对毛泽东说:“杨先生,来,我背你走。”毛泽东忙说:“要不得,要不得,我快点走就是了。”陈添裕急得直跺脚:“哎呀,敌人离这里不远,你就不要客气了。”说完,心急如焚的陈添裕不由分说,俯身背起毛泽东便猛跑起来。为了防止与敌人相逢,陈添裕从后山小路走,虽然他年轻力壮,而且整天爬山越岭,但背着魁梧的毛泽东,不久便也累得直喘粗气。毛泽东几次关切地叫他休息一会儿,由于担心被敌人追上,陈添裕咬着牙根,使出全身力气,硬是背着“杨先生”跑了10华里,终于到达安全地点雨顶坪。

这时,陈添裕才觉得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刚放下毛泽东,就昏倒在地。他粗壮有力的大脚,不知道被划了多少道口子,鲜血直流,脚底更是扎满了荆棘山刺。毛泽东和先行到达的贺子珍,赶忙扶起他,连声呼唤:“陈添裕,陈添裕。”赤卫队员们找来门板,把他抬进屋内,给他擦洗干净身上的汗水和脚上的血水,找来缝衣针,将脚板上的刺一根根挑出来……见到此情此景,贺子珍感动地把3块大洋捧到陈添裕的面前说:“这点薄礼聊表谢意!”陈添裕推辞道:“我们绝对不能要,你们出门闹革命,全都是为我们穷人,我只是出了点力,是应该的。”毛泽东叫贺子珍把他们的名字一一记在本子上。贺子珍感叹道:“革命就要靠你们这样的人!”说罢,两眼不禁淌下泪水。毛泽东激动地说:“我忘不了金丰大山,忘不了牛牯扑人民!”

24年后国庆毛泽东电邀陈添裕赴京观礼

毛泽东在雨顶坪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又在马永昌带领的短枪班护送下,离开永定金丰大山,途经湖雷镇、堂堡乡、合溪乡,一站接一站。10月初,毛泽东离开合溪乡前往上杭县临江楼。安顿好毛泽东一行后,永定县革命委员会秘书长阮山秘密请来自己的姐夫、当地有名的中医吴修山,给毛泽东把脉治病。老中医的医术确实了得,用过几副药后,毛泽东的病情大为缓解。毛泽东感动地说:“多亏了陈添裕同志啊。”12月28日至29日,毛泽东参加了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重任红四军前委书记。

当时,心细的毛泽东给陈添裕他们写了一张3元钱的白纸欠条,要他们在革命胜利后找他。20多年过去了,这张欠条早已不知在何处,毛泽东却牢牢地记住了“牛牯扑”这个地名以及救了他一命的农民陈添裕等人的名字。24年后的1953年国庆节前夕,他在北京专电邀请陈添裕赴京观礼。接到毛泽东请柬的陈添裕当然喜出望外,但他的老婆正准备生孩子,中年得子,怎敢轻易离开?于是,他就请堂弟陈奎裕代他上北京观礼。

毛泽东一见陈奎裕,大笑道:“你不是背过我的陈添裕,你是看茶桶的。”原来,陈添裕个子较高,和毛泽东相似;而陈奎裕个子较矮,勉强背起毛泽东时,毛泽东的脚还没法离地呢!陈添裕的弟弟歉意地笑着说:“主席记性真好,我哥哥因家里有事没来,让我代问主席好!”毛泽东紧紧握着陈奎裕等代表们的手,道出埋藏多年的心声:“我在牛牯扑治病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我一直惦念着你们,没有忘记你们,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你们。”

毛泽东在牛牯扑隐居养病时,永定县革命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保密措施,外界没有了他的消息。国民党的报纸甚至还发了一个号外,称“匪首”毛泽东被“击毙”于“养疴山中”。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信以为真,便郑重其事地发了一个千字《讣告》:“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在福建前线逝世……作为共产国际的一名布尔什维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战士,毛泽东同志完成了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