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甑笊舞:客家风情的别致演绎

2017-08-03 16:00:33 卢晓炜 段观连来源: 客家新闻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吃茶要知茶家事,吃酒呀,吃酒要知酒根源!吃茶呀,要知茶家事,吃酒要知酒根源——要知酒根源啰……”近日,在于都县银坑镇山下社区,20多名身穿红边黄色艳丽客家服装、头扎绸缎头巾的男子和着唱词起舞。“船歌”赞太平,热舞迎盛会,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甑笊舞的表演场景。

  甑笊舞舞姿奔放,以其浓烈的抒情色彩与独特的演绎风格,曾在当地民间歌舞中大放异彩,却又一度濒临绝地,面临失传。近年来,随着这一民间舞蹈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出台,这一深藏民间的艺术瑰宝又渐渐向人们靠近,重放异彩。

图为甑笊舞表演。 肖继岳 摄
  源远流长的原生态客家舞蹈
  “甑笊舞,因手拿‘甑笊’(一种用竹子做成的,用于刷洗锅的工具,一种在于都比较普遍的客家物品),又唱又跳而得名,俗称‘划龙船’或‘唱船歌’,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于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显平说。

  据陈显平介绍,甑笊舞是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上营、中营、下围、新屋、老街、席塘等九座屋场所特有的传统民间舞蹈。相传屈原在世时,有一次全家患病,屈原夜得一梦,见河下划龙船,醒后许愿划龙船请神驱病,从而创下划龙船的风俗,甑笊舞由此衍生。另一种说法是宋朝年间,岳飞曾驻兵银坑围剿农民起义军彭、陈氏,彭、陈氏兵败后退守山洞,一时难以攻下,岳飞便令不杀一个俘虏,并于某天在军营与百姓共欢,跳“敬神舞”直至黎明,以迷惑起义军。同时抽调精兵组成敢死队,由俘虏带路,奇袭山洞,一举获胜。“敬神舞”,即流传至今的甑笊舞。而另据当地老人说,甑笊舞是泰和一位施姓男子移居当地而授,也有的人说是一位捕鱼的渔民所教。但9座屋场从古至今无施姓人家,也无自泰和迁居来的移民,加上年代久远,又无文字记载,所以难以考证。

  “无论传说如何,作为当地一种具有传统祭祀意义的原生态客家舞蹈,由此传承了下来,并影响深远。”陈显平表示,但是此舞仅限于在该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九座屋场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至于为什么没有辐射到其他的屋场、村落,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神秘而粗犷的别样“船歌”

  “历史渊源和表演的别致让甑笊舞显得神圣而美好,当表演者在表演时,观看者多是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观看和喝彩的。”据于都县银坑镇党委宣传委员刘文广介绍,因其表演的最初目的是驱邪和“送神”,同时舞姿奔放热烈,所以表现出神秘而粗犷的特性。

  甑笊舞主要道具“甑笊”一当划桨,表现划船;二当“闹笊”驱赶害人之禽兽;三是敲击甑笊,声音清脆,节奏鲜明,丰富了舞姿,加强了气氛。每年正月初六,各屋场的头人先集中商议演出顺序,定下“坐案”屋场,并由最先演出的屋场准备甑笊等道具。演出时用一幅大彩画做背景,张挂在祠堂里。演出前,每个舞者都要等香烛燃上,再喝酒。完后,由几位识字的长者捧着“船歌”本唱船歌。众人和唱船尾(衬词),唱完一小段后,接赞语。然后,参加者(每屋场3人,表演人数不少于27人)起舞。而随着浓重的锣鼓声奏出铿锵的节奏,甑笊整齐的敲击声和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旁观者也为之群情振奋,纷纷拿起甑笊一道起舞,舞人愈多,气氛愈热烈。舞毕,燃一小挂鞭炮,众舞者迅疾奔出祠堂,再反复唱船歌、赞语及舞蹈。以此反复11次,民俗谓之“十一艄”。中途可稍休息片刻,喝一次酒。最后一天(正月十五)时,再舞44次。唱完本船歌,直到次日凌晨。全体舞者和围观乡民敲着锣鼓,燃起鞭炮,吹着唢呐,抬着一艘纸糊龙船到河边,将龙船和全部道具烧掉,谓之送神。据说患病者参与狂欢,冒身大汗,就能驱病精神好,所以当地百姓对它非常喜欢。

  “一逢跳甑笊舞,各屋场的男女老少都会聚拢来,拉家常,叙乡情;生病的人一起跳甑笊舞,冒身大汗,还能驱病,所以,跳甑笊舞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最期盼的事。”银坑村81岁高龄的陈二秀告诉笔者,神秘而粗犷的甑笊舞,一度是银坑村村中上岁数老人们最难忘的记忆。

  传承中重新绽放异彩

  2012年6月份,中央电视台《客家足迹行》节目录制组来到于都银坑镇,“这是于都‘甑笊舞’首次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向大众展示,这对其保护和传承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于都县文广局局长袁尚贵说道。

  据介绍,甑笊舞一度后继乏人、濒临失传。在于都县的17个传承人中,其中最年轻的40岁,最年长的86岁,平均年龄66岁。就连银坑镇银坑村里15岁以下的儿童,几乎都没有真正见识过甑笊舞表演,加紧保护和传承成为一项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甑爪舞的内容丰富多彩、表演形式精彩纷呈,在我国文化艺术宝库记载中实属少见,对它的挖掘传承、整理、保护和开拓,对研究客家的民俗、民风和信仰等有着很高的价值。”袁尚贵说。基于这种认识,于都县从2007年开始着手对甑笊舞进行完整、系统、规范发掘和抢救,先后收集、整理、拍摄了一部分唱本、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并摸清了现存表演者的情况,给予建档和适当的资金补贴。银坑镇银坑村被列为于都县甑笊舞特色示范点,当地中小学连年开展“甑笊舞进校园”活动。

  同时,随着《若干意见》等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出台,以及当地政府的大力保护,于都县银坑镇目前成立了6支专业表演队,甑笊舞又逐渐绽放出光辉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