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红旗不倒之乡——永定(上)

2017-09-07 08:53:00 曾汉辉来源: 红色文化周刊  责任编辑:   

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永定区,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张鼎丞、邓子恢等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英雄的永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拼搏,前赴后继,从大革命时期到全国解放,坚持革命斗争长达二十多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旗不倒之乡”。

一、永定是中国土地革命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永定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行土地革命的发源地和实验区之一,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进行土地革命,对中国的土地革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都产

(一)溪南区首创分田经验

1928年3月至6月爆发的后田、平和、蛟洋、永定等闽西四大暴动,像一声声春雷,震撼了沉沉昏睡的八闽大地,成为闽西土地革命壮丽诗篇的亮点。永定暴动一个多月后,趁着革命形势的大好春风,福建省的第一个区苏维埃政权———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宣布成立,标志着这块红色土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正式形成。

随后,永定溪南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在张鼎丞、邓子恢的领导下,经过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制定了7条分田原则,提出了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分,地主富农、贫农、中农一样分田的土地分配办法。

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根据这一土地政策,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好地满足了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随后在全区推广应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全区13个乡约2万人口的2万多亩土地分配工作,让群众倍感满意,也使永定溪南区成为全国继广东海陆丰、江西井冈山之后最早进行土地革命的地区,在中国土地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二)闽西“一大”作总结

1929年3月至5月,红四军二度进军闽西。1929年7月,在毛泽东亲自指导下,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蛟洋文昌阁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永定溪南区的分田斗争经验,确立了“抽多补少”的土地分配原则,后来又把它推广到闽西各县和其他革命根据地,为各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保留革命成果

永定溪南区的分田斗争,虽然在比较狭小的地区内进行,但却是全国较早,较为完善的一次分田。此后,永定在三年游击战争,坚持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还进行了“保田”运动,利用革命武装保护了群众利益,保住了分田分地时期的土地革命成果,直到全国解放,在永定这块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始终保存了土地革命分得的5万亩土地,占闽西保留土地革命战果的三分之一,创造了全国绝无仅有的奇迹。永定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成果,对其他革命根据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我党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永定暴动是福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武装暴动

早在1926年夏天,永定就在湖雷建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永定支部。1927年10月,又成立了中共永定县委。1928年6月,在张鼎丞、阮山、卢肇西等同志的领导下,爆发了一场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群众性武装暴动。

1928年6月29日凌晨,阮山、熊振生率领30名工农士兵打进上湖保安队,收缴了保安队和地主豪绅的枪支,捉土豪、烧田契,揭开了永定暴动的序幕。随后,阮山在率领农军攻打团防队后,又率部转移与卢肇西率领的金丰农民武装汇合,一起攻打金丰片武装。

1928年7月1日,永定暴动总指挥张鼎丞率农民武装队伍分三路攻打县城。暴动指挥部使用了调虎离山计,将守城的敌人引向湖雷、金丰地区,县城很快被攻陷。经几个小时的激战,敌人反扑过来,暴动队伍撤回金砂农村,组建了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闽西红军营,成立了全省第一个红色政权———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创立了全省第一块红色区域,并在金砂乡进行福建省最早的分配土地的试验。

永定暴动是整个闽西暴动的开始,也是福建总暴动的先声。它促进了工农武装力量的发展,为创建闽西红军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土改分田的经验,推动了闽西土地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闽西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中共闽西“一大”对永定暴动曾给予高度评价:“1.由日常斗争转变到武装暴动;2.深入土地革命,扩大苏维埃区域……是溪南里斗争最有意义的两点,最值得各地效法的。3.6月群众武装攻城是表现农民对地主阶级(溪南大地主多住在城里)及地主保护者贪官污吏、军阀的愤怒的最高潮,是一个英勇的行动,虽然失败,但发动了闽西的土地革命,意义是很重大的”。

三、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永定段是极为重要关键的一段

(一)闽西红色交通线的建立

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加强中央与各个苏区的联系,中共中央于同年10月在上海成立交通局,吴德峰任局长。在此之前,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围剿及严密的经济封锁,红一军团政委毛泽东曾派闽南特委军委书记卢肇西到上海与党中央联系成立交通站问题。同年年底,建成了由上海、到汕头、转大埔、入永定、到瑞金的秘密交通线。

(二)永定交通线的建立

永定是闽西苏区的南大门,北邻龙岩、西接上杭、南接广东大埔、梅县。二十世纪初,韩江、汀江水运开始发达,韩江水运从广东潮州开始,经大埔三河坝后,进入汀江,再从广东茶阳、青溪进入永定,沿汀江往上杭、长汀方向延伸。由于永定独特的地理位置,既是连接闽南苏区的南出口,又是广东国统区紧邻中央苏区的门户,是中央红色交通线选择经过永定并在此建立交通大站的重要原因。

闽西交通大站,对外称“闽西工农通讯社”,原设在龙岩,1930年12月15日,龙岩失守,随闽西苏维埃政府迁到虎岗,入住虎岗虎西村晏田新祠。1931年8月,虎岗失守,闽西大站迁到永定金砂古木督“永昌楼”。永定境内除闽西大站外,随后相继设立伯公凹、桃坑、凤城等交通小站,合溪等交通中站。

当时进入永定的交通线,有陆路和水道两条。其中陆路又有两条:一条从香港或上海到汕头后,经海澄、饶平、大埔、湖山进入永定;另一条是从厦门经海澄、龙溪、南靖进入永定。

水道是从上海乘船经香港或汕头到潮州,逆韩江、汀江水道乘船而上,到大埔的青溪起岸,再步行进入永定。这条是中央苏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交通线之一,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前夕,从未受到破坏。这条交通线能保持畅通无阻,主要原因:一是当时苏区中央局和闽粤赣省委一直十分重视;二是卢肇西重视在沿途建立交通点,选派好一批经过训练和考验的机智勇敢、可以信任的同志担任交通员;三是这条交通线迂回曲折。

(三)永定交通线的作用

一是沟通苏区与党中央的联系,传递文件、书信、护送领导干部等。从1930年冬至红军长征前,这条交通线秘密护送了200多名中央和地方以及部队领导进入中央苏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30年冬到1931年1月,中央抽调了一批干部到中央苏区加强领导;第二次是从1931年2月至1932年底,因顾顺章叛变,部分同志转移到苏区,随后中央机关迁至中央苏区;第三次是1933年1月至红军主力长征前,中央临时政治局由上海迁入中央苏区。

二是交通线还担负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保证苏区的军需用品物资运送等任务。

三是交通线上的各地站(点),为苏区运送军需用品做出了重大贡献,确保了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联络畅通。

四是促进了闽西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五是红军长征后仍然保持畅通,继续为党的革命事业服务。

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是永定段交通站接送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交通站建站以来交通员遇到的一项最为艰苦、最为棘手的工作。李德性格高傲,脾气暴躁、语言又不通,不服从交通员的安排,给各站点交通员带来很大麻烦和负担。但交通员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

四、永定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在南方的战略支点

永定是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游击根据地。红军主力长征后,永定人民和闽西各县人民一样,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同志的领导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为取得游击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

毛泽东同志曾赞扬道:“你们三年的苦斗有很大的功绩”、“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这也是对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最好的评价。

1935年3月中旬,闽西军政委员会在永定月流成立,使大家从“左”倾教条主义的框框中摆脱出来,准备坚持长期游击战争。

1935年4月,闽西红军游击队和红八团、红九团在永定赤寨召开闽西南党的领导干部会议,会议制定了游击战争的正确方针和任务,成立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张鼎丞任主席,邓子恢任财政部长兼民运部长,谭震林任军事部长。

1935年底,永定县委和县苏将全县各地的游击武装重新整编为6支游击队,以后又在斗争中新建了8支游击队。

1936年1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上杭双髻山召开第二次会议,制定了抗日反蒋的新方针。

1937年4月25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南靖科岭召开会议,制定了“联蒋抗日”的新方针。

永定游击队以溪南里和金丰大山为中心,在巩固溪南、永东等游击根据地的同时,还开辟了永东北、永西南等大片游击根据地,保存与发展了革命力量,共参加大小战斗170余次、歼敌1800余人,紧密配合红八团、红九团有力地牵制和打击数十倍于我的敌人,1935年到1937年之间粉碎了敌人残酷持久的五期“清剿”,为红军北上抗日和闽南地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组织上,保护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和永定县委等军政领导机关及各级领导骨干的安全,全县保存了70多个党支部,党员390余人,从而为坚持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完待续)

(作者为中共龙岩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古田干部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