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水乡西陂游记

2019-04-12 22:31:06 来源:   责任编辑:   

□ 梅 琳

一直认为,水乡只在江浙一带,离我们很远。走进西陂,你会发现,其实,水乡就在我们身边。

在西陂村,村道有多长,流水就有多远。

西陂村位于永定河上游,高陂镇的西侧。永定河水绕村而过,从村头到村尾全长6公里。实际上,西陂村的水流长度远远地超过了这个数字。西陂是一个客家古村落,从最早的林氏先祖选择在此定居,到今天,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因此,村里留有许多古民居。据村里统计,西陂村至今仍保存完好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古民居就有50多座。这些古民居都是用生土夯成的土楼,其中有多座土楼建筑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内涵丰富。一条条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从楼前屋后经过,阡陌交通,把村头村尾的民居联结在一起。

行走在村中,我们发现,在西陂,有房屋的地方就有水渠。弯弯曲曲的水渠沿路而修,顺着村道迂回盘旋,把川流不息的河水输送到家家户户,输送到村中的每一处池塘、每一块良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西陂儿女。此时此景,让我不禁想起清代诗人阮元在《吴兴杂诗》里所描绘的水乡美景“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如果你来到西陂,一定会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感受:在西陂,池塘似乎无处不在。据说,在西陂,有祠堂的地方,就有池塘。单单在西陂总祠堂周围,就有十五口大小不一的池塘。一口口或大或小的半圆形池塘,如一面面明镜,陈于屋前,静观人世百态;又如一位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端坐屋前,无声地向来往的行人诉说着老屋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要在屋前修建池塘呢?我想,这应该与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有关。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追求天人合一,讲究阴阳和谐,追求的是生命繁衍,人丁兴旺。而池塘,就属于风水文化里面阴的那一部分。古人认为避风聚水就能得到生气。因此,人们往往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围屋而居。若河离房屋太远,担心会“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他们就在屋前挖一口池塘代替。久而久之,在屋前挖风水池,就渐渐地形成一种习惯沿袭了下来。

当我把自己这一浅薄的见解说出来时,同行的朋友笑着告诉我:“西陂老屋前多池塘的原因可不仅仅因为这些。”说着,他详细地向我们介绍道:“我们客家人的建筑都遵循‘前低后高’、‘前有照背有靠’。这个‘照’就是池塘或河流。至于照什么呢?一口池塘就像一块明镜,照你的衣冠是否齐整,照你的心灵是否干净,月光下,闪闪发光的池水还能照亮回家的路。另外,池塘还有一大功用,就是天旱时可以蓄水,洪涝时可以泄水。正因为有了这些池塘,所以西陂能在永定河畔繁衍生息七百年,而且还将继续繁衍无数个七百年。”听完后,我们纷纷感叹:这些看起来简简单单、平淡无奇的池塘,竟然藏有如此多的作用!

有池塘还要有水源。那么,西陂古屋前池塘的水源来自哪里呢?原来,早在几百年以前,西陂人民就凭着勤劳和智慧在村中修建了一张巨大的内河水网,引来永定河上游的河水,这才让村里的水源源不息地流淌。据说,西陂村池塘的水与别处的相比,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到底特殊在哪呢?闽西文化学者张耀清先生在他写的《西陂的水,西陂的梦》一文中介绍到西陂的水最奇妙之处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池塘的水,还因为这些水都是从总祠堂门前的池塘分级流下来的,池塘与池塘之间,水水相连,连绵不绝。

探知到这个“秘密”后,我们不禁为西陂祖先的奇妙构思拍手叫好。历史上,由于战争或自然灾害,客家先祖从中原南迁而来,他们离乡背井,客居异地,对祖籍地的故土、家族宗亲怀有很深的感情。因此,客家人对根和宗族的认同与别的民族相比显得十分强烈。我想,从西陂总宗祠周围分流出来的池塘水,一定被一代又一代的先祖们寄予了诸如“饮水思源”、“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源远流长”等深远的厚望吧。

在西陂,流传着一句当地百姓都耳熟能详的民谚--“西陂天后宫,七代人马建成功”。

水是生命之源。川流不息的永定河给西陂这块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我想,随之而来的,应该还会有水患。这从西陂天后宫附近有新旧两处河堤可推测得知。当温柔的永定河水一反常态,在拐弯处咆哮着冲向两岸的民居与良田时,西陂人想到了海神林默娘。今天的西陂村有6000多人口,他们中大部分人家姓林,据史料记载,他们都是闽林始祖即海神天后(妈祖)的后裔。在中国古人的认知里弯曲的水流象征弯龙,弯龙发怒时,只有宝塔才能镇住。俗语也有言“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因此,按我的理解,当时的乡民一则因要远渡重洋出国谋生,二来,又因心忧永定河水患,所以,在永定河老河道的拐弯处,修建了一座宝塔,再从莆田湄洲祖庙分灵,请来妈祖坐镇,祈求天后娘娘保护航行平安顺利,以防河水兴风作浪。

经同行的闽西文史工作者王贵垣先介绍,我们知道了西陂天后宫是中国目前唯一仅存的状元塔。西陂天后宫始建于明嘉靖廿一年(1542年),是西陂林氏七世祖林贲山养子林大钦,以状元的名义奏请嘉靖皇帝同意,由西陂林氏奉旨合族而建。最早称印星台,取“印证文曲星下凡”之意。主塔和前殿完成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称天后宫,全部建筑完成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所以有“西陂天后宫,七代人马建成功”之说。

听完介绍,我们从外到内、自下而上详细参观了天后宫这座独特的状元塔。宝塔共有七层,其中,塔底是用天然石块干砌而成,六米多高的大厅中间用四根巨大的圆木柱支撑着塔的重心,殿内供奉着妈祖,常年香火不断;二、三层为四方体,周围有走廊,塔内分别供奉着关帝圣君和文昌星君;四、五两层是砖木结构,塔身由四方体转为八方体,塔壁上左右对称开有两扇造型别致的小窗,塔内分别供奉着魁斗仙星和造字始祖仓颉仙师。六、七层中间用大圆木构建,板木为墙,最后一层是用名瓷圆缸垒成的葫芦顶。西陂天后宫不论从历史、艺术还是科学来看,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游的景点。

从天后宫一层的侧门走出去,背后就是是明清科举时期林氏宗族的学堂“登云馆”。 在登云馆大门两侧,贴着一幅对联“出户须知由大道,入门还想上层楼”,联中暗含劝谕人们为人处世需遵循孔孟之道的意思。登云馆内供奉着孔子的雕像,这里是西陂历史上的文化教育基地,数百年来,这里为国家培养出了无数人才。

出了登云馆,我们来到天后宫的东侧,这里有一扇门,门前有一个观景台,名曰“遥望东山”。站在台上,可遥望隔河东岸的上洋山,也可欣赏滚滚向前的永定河波澜。同行的朋友介绍,孔子曾聚徒讲学于东山之上,所以,“遥望东山”还含有勉励学子勤奋向上之意。门上刻有一幅对联,上书“观澜知有术,破浪快乘风”,旨在希望学子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认真学习和探索,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前进。

当我们一边吟读一边感叹登云馆和观景台门上的对联写得好时,当地的一位朋友对我们说:“客家是亦耕亦读,耕读传家。因此,在我们西陂,像这样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对联数不胜数。”说完,他随口就念出了几幅对联:“双峰排秀闼,寿世育英贤;存心不外和而忍,德业无违读与耕;光宗效前贤,还须多种书中粟,福祉垂后嗣,不外力耕心上田……” 

望着朋友自豪的神情,我不禁想起参观古民居时,西陂乡贤龙岩市财政局的林泉镇先生在提及每一幢老屋背后几乎都有一段红色的历史时,也如他这般如数家珍,如他这般自豪和骄傲。或许因为我身为女子,没有过深的宗族观念,又或许因为我还未到那个岁数,无法理解前人对寻根溯源的执着。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对宗族观念一直看得很淡。直到今天,看着眼前那一张张因提起西陂的过去而骄傲和自豪的脸庞,听着他们因为谈论西陂的未来而神采飞扬的脸庞, 我的心中第一次有了愧意,为了我那遥远而又陌生的故乡,为了我记忆中模糊的族谱。

落霞满天的时候,我们恋恋不舍地坐上了返程的车辆。

透过窗玻璃向外望去,天后宫中灯火辉煌,塔前的水田上,几位村民正忙着种植莲藕。想到这座历经七代人才建成的宝塔,再想到许多如林泉镇先生一样多年如一日为传承和发扬西陂红色文化而四处奔走、呼吁的西陂人,我仿佛看到苏维埃广场上,一颗颗红色的五角星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看到胜利广场上人们欢呼的笑脸……

车子驶出了很远很远,我们的思绪还恍若在梦里徘徊:

梦里的池塘,水波滟滟,鱼跃荷香;

梦里的村庄,古屋座座,庭院深处书声朗朗;

梦里的永定河,川流不息,浩浩荡荡奔向远方......

2019.04.12

作者简介:梅琳,真名官美琳,福建漳平人,诗词爱好者,偶有作品在报纸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