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怀念熊兆仁将军

2019-04-18 09:36:14 刘复培来源: 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   


▲2001年2月,熊兆仁将军(左五)在闽西老区革命基点村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黄承源 供图)

4月7日深夜,一条手机短信刺痛我的神经:闽籍开国少将熊兆仁以107岁高龄与世长辞!

要知道,两个月前熊老才刚过完他的107岁生日。再闻将军的消息,竟是永别。将星陨落,令人悲痛。

20年前,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采访到熊老。那是1999年8月的一天,我第一次去拜访熊老。那天,他刚从闽西老区调研走访回到福州。

当时,我供职于省内一家杂志社。去之前,我心里有些忐忑,熊老将军会答应我这无名小辈的求见吗?没想到,熊老闻听我专程前往,不顾路途辛劳,就让工作人员把我迎进了门,我十分感动。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又多次拜访熊老。这是一位精力充沛、乐观开朗又不乏睿智的老人,每回登门拜访,他都热情而健谈。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对熊老有了更多了解,也得到他很多教诲和鼓励。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一)

熊兆仁将军1912年出生于永定县湖雷镇,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江南北,戎马一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熊兆仁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在闽西南地区坚持3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溧阳周城、浙西长兴、皖浙边牛头山、溧水铜官山等战斗,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时期,他开辟和建立游击根据地,迎接解放大军渡江,参加了10多座城市的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重要贡献。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上个世纪50年代,电影《渡江侦察记》火遍全国。“黄河黄河,我是长江”,这句经典台词让人们印象深刻。电影讲述了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某部连长领导的江南游击队掩护解放军渡江的故事。影片中这支英勇部队最高领导的原型,就是熊兆仁将军。

但在回忆峥嵘岁月时,熊老很少说自己立下的战功。他常说,想起当年牺牲的战友,这些战功不算什么。正如他在回忆录《峥嵘岁月》一书中所说:“我们这些幸存者,每每想起革命的艰辛、牺牲的战友,心里总是久久不能平静,禁不住默默沉思,回忆往事。”

字里行间,浓浓的战友情跃然纸上。

(二)

新中国成立后,熊兆仁先后担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自1981年7月离休后,熊老仍致力于全省老区建设工作,担任省老区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省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此后近三十年间,熊老心系老区人民,踏遍了全省老区、革命基点村的山山水水,调查研究,访贫问苦,争取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建设项目。

闽西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央就决定,在汀江上游兴建一座60万千瓦的棉花滩水电站,后因种种原因停建。闽西老区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但由于交通不发达,长期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如何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呢?1990年9月,在熊老的牵头努力下,魏金水、伍洪祥、王直等13名在榕闽西籍老红军联名向中央领导写信,汇报了棉花滩水电站、梅坎(梅州到龙坎支线)铁路等项目的修建问题。

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棉花滩水电站于1998年4月正式动工,2001年12月实现4台机组全部发电;梅坎铁路于1998年3月正式动工,2000年10月竣工通车。其中梅坎铁路的开通,将福州至广州、厦门至深圳的铁路运距比走京广线分别缩短515公里和1150公里,成为连接大京九与两个老区、闽粤两省的一条捷径。

福建省第四条出省铁路通道——赣龙铁路于2001年破土动建,2005年建成通车,从赣州江口站至龙岩西站,与梅坎、漳龙铁路接轨,大大缩短闽西南至江西南昌、广西柳州的铁路运距。这条铁路的建成通车,与32位福建籍和25位江西籍老红军、老同志的功劳分不开。

原来,1997年3月,熊老在闽西老区调研中了解到,赣龙铁路尚末被列入建设计划,即以省闽西老促会的名义召集在榕闽西籍老同志开会。会上,老同志们决定发动闽赣两省籍老红军签名,再次写信给中央领导。

两个月后,一封代表着闽赣两省籍57位老红军、老同志心愿的信,送到了中央。1998年3月传来消息:同意修建赣龙铁路。当时,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计委(现国家发改委)还分别回信给熊兆仁将军,充分肯定和感谢两省老同志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将抓紧赣龙铁路的前期研究论证工作。

1999年12月,中央有关部门决定提前修建赣龙铁路,并将项目列入第十个“五年计划”(后称“五年规划”)。2001年12月,赣龙铁路分别在福建古田和江西赣州破土动工。

熊老和我聊起这些事时,每次都眉飞色舞,开心得像个孩子。其实,熊老也碰到过一些“钉子”。有人还曾劝熊老:“您年龄这么大了,完全可以在家里安安稳稳过日子,何必长年累月到处奔走,还去操那份心,找那些麻烦事呢?”

对此,熊老有自己的说法:“我现在身体还好,还走得动,就应该多想想如何把老区建设好,多下去跑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尽可能为老区人民办点事,帮老区人民说说话,不管那些部门那些干部喜不喜欢听,态度怎么样。”

熊老的话朴实无华,但铿锵有力。他还风趣地说:“福州有位江西籍的老同志曾对我说过‘在家等死,不如干死’,我觉得很有道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乐此不疲。

(三)

离而不休的熊老,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那就是,只要听到哪里有什么典型或者好经验,他都争取到实处去调研,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把先进典型和好的经验向老区、革命基点村宣传推广。

当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发明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技术,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熊老得知消息后,立即通知漳州、三明、龙岩等地区的老区办,先后组织几批革命基点村的技术骨干到福州考察。同时,熊老还亲自走访省里有关部门,寻求资金扶持。

省里很支持老区的菌草产业发展。1996年,龙岩市共建立33个试点,栽培近80万袋花菇。1997年,国家有关部委在龙岩召开以草代木生产食用菌全国现场会。

同年,我省还把菌草技术作为科技合作的重点项目,推广到福建对口帮扶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到2000年上半年,宁夏栽培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大多数菇农当年收回投资,并走上致富道路。

那些年,熊老带领省老区办、老促会的同志,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老区山区跑着,先后推进了种桑养蚕、黄牛改良、菌草技术、水果栽培等项目的落地。奔跑操劳的熊兆仁将军,因此被老区群众誉为“扶贫将军”。

不过,熊老却自嘲是个“乞丐”,一个到处要钱要项目的“乞丐”。

曾在熊老将军身边工作的黄承源同志,当年跟随熊老下乡次数最多。他听到熊老最常说的话是,“老区人民不脱贫致富、不实现现代化小康,我们这些革命幸存者就寝食不安,就无法向革命烈士们交代、向老区人民交代、向历史交代!为了老区群众,这个‘乞丐’当得值”。

这,就是一位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一位革命军人的乐观精神!即使在住院的这些年,熊老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不忘老区建设,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活力。这种不忘本的初心,总是深深感染着我。

后来,在省市一些重大活动现场,我还见过熊老几次。其时,我已入职地方党报,成为一名时政记者。每回见到,熊老都不忘鼓励我好好工作,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对晚辈的厚爱与期望,让我深受感动,终生难忘。

如今,熊兆仁将军带着一生的荣光,离我们而去,但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百岁将军,风骨长存。熊老,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