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党报成就我当上省劳模

2020-01-25 15:03:55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刘永良

每每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印刷品,早已没有了最初的那份激动,却有一份感恩深埋心底。从发表第一篇文章到如今时常有作品见诸报端,我始终不会忘记,是党报成就了我,让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改变了我的命运。到2018年,我连续23年荣获“福建日报优秀(或十佳)通讯员”称号;从1993年至今,我一直都是《闽西日报》的“优秀通讯员”;2002—2006年还被评为“全省十佳摄影通讯员”。2018年4月,我荣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称号,成为福建新闻界特别是报道组中屈指可数的省劳模,也是永定新闻界的首位劳模。

1983年3月,经人介绍,19岁的我进入永定县化肥厂开始了打工生涯。从最脏最累的筛煤小工干起,逐步成长为企业的中层干部。其间,我一有时间就钻进厂图书馆、阅览室。书、报读得多了,渐渐便萌发了投稿的念想。一开始信心不足,便先往县广播站投,后来慢慢地壮着胆,向《闽西日报》《福建日报》《福建经济报》《中国化工报》等媒体投稿。

随着一篇篇“豆腐块”陆续被刊用,1993年10月,我被厂里选派参加了党报的新闻培训学习,让我系统地学习了新闻稿件的写法、消息的构成、新闻标题的功能与结构形式、新闻摄影、通讯写作的实践与探讨等写作知识和技巧,坚定了我写新闻的决心和信心。从此,对新闻这份挚爱,对党报的这份深情,让我更加乐此不疲。终于,我用努力换来的成绩引起了永定新闻宣传部门的关注。1996年6月,县委报道组因人员变动,要求调我入职。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小建当即在商调报告上签字同意。时任龙岩地委委员、永定县委书记黄坤明批示:“特殊岗位、特殊人才、特殊照顾、特殊调进……”从此,我从一名“打工者”成为“新闻人”,圆了我渴望多年的“记者梦”。半路出家的我,在新闻岗位上,边学边干,从前辈的“点醒”中获得教益,从“甜、酸、苦、辣”中得到磨炼。凭着“口勤、腿勤、脑勤、手勤”,我频频在报刊发表作品。

“园丁花木巧,万紫千红簇绮筵。”我时常想,没有党报编辑精心修改我那些文理不通、句读不分的文章,没有党报的鞭策并不版面为一个籍籍无名的新人登载“豆腐块”,我想我很难一直坚持下来。结缘党报,我的精神就有了可供托付的家园;结缘党报,让我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紧紧关闭浮躁的心门,从党报思中汲取思想和知识的养分,获得进取的激情、前行的动力,没有党报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十分感激党报的记者编辑,是他们挖掘了我的潜力,让我尝到了文字给我的生活带来的乐趣;是他们鼓励着我,我才写就了一篇又一篇文章。起初我们是手写稿邮寄到报社,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用传真机传稿,编辑接收稿件时常常会出现页码不齐或因纸张歪斜稿件不完整的现象,编辑就会给我们来电话,让我们补传,有时得补传好几遍,而编辑总会耐心地守候在传真机前。浏览完稿件,发现有问题和不足,编辑又马上来电,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很多编辑,我们虽然只是在电话闻过其声而从未谋面,可我们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善良真诚和严谨作风,他们的一言一行教会了我们如何作文、如何为人。常得人相助,感念心中留。党报编辑们,和我们素昧平生,但并未忽略我那些来自基层的稿件,为了不辜负他们的信任,我渐渐做到对每一篇稿件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都反复推敲、字斟句酌。

有一次,福建日报社要闻部的一位编辑来永定采访。一见面,他就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你的照片拍得很好,我们天天期待有你的照片!”编辑的一席话,像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令我感动的还有一件事。有一天,我收到福州寄来的一封快件,里面有《山海聚焦·周映丁新闻工作50年摄影作品集》《山海聚焦·周映丁摄影文论选集》各2册。我与周映丁素不相识,他为什么寄给我这些书呢?翻开书的扉页,上面写着:“刘永良同志雅正。映丁”并盖上了他的私章。书中还夹着他的名片和一张纸,纸上寥寥数语:“刘永良同志:收到书后给我回个电话就行了。映丁。”我接通老周的电话,一股暖流滋润了我的心田:“你的摄影作品我有关注,拍得不错,继续努力。送给你的书中有我多年来新闻摄影经验的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这是福建摄影界的老前辈对我新闻摄影的肯定和信任,也是激励和鞭策。

而今,我的家中珍藏着30多本用稿剪贴本。它记载了我的奋斗足迹,寄托着我的人生梦想。翻阅着这些剪报,心中常常涌起一阵阵感动。我深知这是我终身的财富,永远的骄傲,是党报伴随我的成长,给了我奋斗的华丽舞台。

在报道组的23年,我的稿件涉猎教科文卫、农林牧渔、党政工群,思考的范畴包含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胡锦涛总书记永定土楼考察纪行》《总理来到抚市镇》《里兴村贝溪村村民给温家宝总理写信报喜——“我们搬进新居了!”》《王岐山点赞永定客家家训馆》《国际旅游专家莫里森盛赞:“福建土楼可以成为中国标志”》《永定正式撤县设区 开启经济转型绿色发展新纪元》……这些大事、要事、喜事有幸让我得以见证并记录下它们,也为提升永定的知名度和土楼的美誉度献上了我的绵薄之力。

记得刚到报道组时,没有网络。有时候,为了核对一个数据、某一种专业名称,我时常深夜给人打电话,别人表示很不理解:“这么晚,还在辛苦啊?”家人有时候也埋怨:“天天工作到半夜三更。”每每这个时候,我只能一笑了之。平常,遇到重大题材、重要选题,我主动承担起来;遇上突发事故和灾情,我更是毫不犹豫地冲到第一现场。我已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半夜时分从床上爬起背着摄影包往外冲,也记不清自己多少次踏着泥泞在大雨中拍摄采访,更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延时下班回家。平时,白天出外采访,晚上回来还得绞尽脑汁“加夜班”、甚至通宵达旦“开夜车”是常有的事。一年四季都在不停奔波,往往是双休日或节假日,别人正在消闲旅游、娱乐欢唱时,恰是我忙得不可开交之时,但无怨无悔。

党报,永远是我人生的指路明灯,永远是我成长的精神家园。虽然今年8月,我离开了永定区委报道组。但爱好写稿的我,永远不能忘记党报之恩,也绝不会停下手中的这支笔,因为“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