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过年

2020-01-29 16:29:18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苏冠生

“噼啪噼啪”,小区广场上传来一阵阵鞭炮的响声,炒得我大中午都睡不着觉,心里愈加烦躁。妻子告诉我,小学生今天开始放寒假了,在玩鞭炮呢。是哦,细想起来,只剩十来天就过年了。

小时候,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每天都扳着小指头数着日子,期盼过年的那一天早点到来。那个兴奋劲,现在着实难以言表。如今,人已到中年,内心早已没有了过年那种暖暖的蠢蠢欲动,更多的是一种工作和生活带来的责任和压力,更多的是一些暗潮涌动的烦躁和无奈。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发,二十九对联贴门口,三十晚上熬一宿……”按照我们农村的风俗,过了腊月二十五就进入了“年界”,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张罗着准备过年了。大人们拿着扫帚、抹布,爬上爬下,忙着“扫屋”,我们小孩子也不甘示弱,跟着大人一起卖力地打扫,尽管汗流浃背、灰头土脸,但还是干劲冲天。

到了二十八那天,固定是蒸年糕的日子。一大早,奶奶和母亲就准备了一大铁锅的水,把洗干净的竹叶整齐地铺在一个大竹篮中,然后把磨好的糯米粉、粳米粉混在一起,倒入适量的红糖水,以及花生和红枣,搅拌均匀后和成一个偌大的米,放入竹篮中压实后,再放在锅上慢慢蒸熟。我和弟弟、妹妹不停地往灶膛里添柴火,红红的火苗“呼呼”地往外窜,锅里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竹篮发出“咕咕”的响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香喷喷的甜味,经久不息,沁人心脾。从大清早开始蒸,一直到天黑,足足十来个钟头,一大篮年糕终于新鲜出锅。在当年物质匮乏的年代,那年糕是一道绝佳的美味,而且可以保存一段时间,足够吃上一个正月。

二十九是贴对联的日子,每年这个时候,我带着弟弟,捧着糨糊,挨个房间贴对联。那时候,我们还个头小,我搬凳子,踮起脚尖,把先前的旧对联撕了,再刷上糨糊,接过弟弟递过来的新对联,小心翼翼地贴上。然后摇头晃脑地仔细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才敢放心地离去。我和弟弟忙活半天,好不容易才把我们家所有的对联、条幅、方块悉数贴完。

那时家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因此过年不可能是大鱼大肉,没有诸如莲雾、樱桃这般珍贵的水果,就连像样的苹果和橘子都没有几个。过年的时候,奶奶和母亲从年三十晚上开始,总要摆上一个橘子放在水果盘里,小时候的我,并不明白那是老家的一种习俗,猴急的我老是纠缠着问着奶奶和母亲,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吃那个橘子,她们总是摇头,不同意我吃,就这样一日复一日,那个橘子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后。

小时候,过年时没有精美的甜点,只有那花花绿绿的“糖花子”,外面一层糖,里面是炒熟的黄豆,却是小伙伴们的最爱,并且也是为数不多的节日礼物。大年三十晚上,我们手里拿着手电筒,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捡着鞭炮玩,无法像现在的孩子那样,自由自在地坐在沙发上,一边开心地吃着各式零食,一边欣赏着精彩的春晚,或者悠闲安逸地玩着手机。虽然那时候农村的生活比较清苦,但是朴实无华、纯粹简单,那土楼农家的浓浓年味,那无忧无虑的天真烂漫,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