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永定洪山镇迳里楼下村:一门三烈士

2021-10-11 16:01:07 来源: 永定新闻网  责任编辑:   

永定洪山镇迳里楼下村:一门三烈士

□ 李添元

龙岩市永定区洪山镇迳里楼下村,海拔155米,位于汀江河西岸,洪山镇北端。清朝康熙初年,李氏族人李玉宇在此开基,至1999年棉花滩电站移民,整村搬迁至高陂镇富园村安置共繁衍十二代,常住人口十余户,不足一百人。

楼下村地域狭小,最要紧的是村中无一条溪流,全靠村头大片沼泽灌溉农田,几口泉眼哺育了村民两百年。长期以来,妇女们都是在井台上洗衣服,肥皂水流入水井后又被孩子们挑回水缸照样饮用。每逢路过的水牛由于夏天炎热,直接跳到井里泡澡,孩子们又得忙碌小半天把井水掏干净。庆幸的是,历史上村里人并无因饮水而染病者。

因为自然资源匮乏,先人们只好离乡背井外出谋生,足迹遍布江苏苏州、广东清远、海陆丰,还有闽东南地区,他们经商办厂,同时增长见识,但是挣钱后仍然故土难离,不忘回到家乡娶妻生子,传宗接代。

楼下村历来就有崇文重学的传统。据族谱记载,清朝顺治年间,开基祖李玉宇在福州(族谱载苏州)近郊游洋镇开打铁铺小有规模,曾资助一莆田籍青年完成学业,兼养其母,后来乡试中了举人。这位青年姓彭名鹏,三藩之乱时坚拒吴三桂的高官厚禄,康熙年间授为直隶三河知县,因为表现卓越,调任广东巡抚,由于为官清廉,史称“彭青天”。

之后,楼下村历代不乏读书人为国效力,受到官府表彰。从旧时祠堂墙壁挂满匾额可见一斑,可惜已被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焚烧殆尽。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广大农村尚在吃不饱饭的年代,不到十户人家的楼下村,居然培养出三位大学、中专生,为当地乡村所瞩目。

到目前为止,楼下子弟中,有大学生7人,中专生6人;副厅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3人,科级干部4人。

楼下村地形狭窄,四面环山,村口的水向东流。西面被何家寨案山隔断,东面走一公里,出两重水口就到了汀江西岸的溪口。汀江航道尚未开通之前,上杭县通往永定峰市镇的官道就从永(定)(上)杭交界的喘潭渡口,经溪口、楼下到洪山再到峰市。所以,溪口、楼下所在的村叫迳里,洪山叫“大迳口”。据村中老人口口相传,1927年,南昌起义军南征广东时,部队通过楼下村,三天三夜才过完。沿途留下的标语口号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依稀可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楼下村的先人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涌现出“一门三烈士”。

清朝同治年间,楼下村二十世祖李集纯在广东海陆丰经营条丝烟,开“福昇店”,生意做得很红火,与河西芙蓉村人经营的“福泰店”齐名。挣钱后本想回家置业建房子,因寻求别人的地皮未获,转买何家寨山场种茶为业,何家寨山茶一度名扬乡里。随着年纪渐老,李集纯将茶山分给3个儿子各自经营,后来丰歉不等。

李万华,李集纯长子的第二个孙子,1902年出生,青年时正直仗义,喜欢结交江湖好汉,与上杭中都武术教头丘平英结为挚友,经常为当地穷苦百姓打抱不平,被红军游击队闽西支队二大队永定游击队发展为交通员,困难时期以茶场为掩护,为游击队提供情报和给养,后遭国民党梁特锋部围剿抓捕,何家寨茶场被烧毁,整个家族一夜返贫。1945年8月,李万华在狱中受刑牺牲。1958年评为革命烈士。

李新年,李集纯第四代孙,1919年生,年轻时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红军游击队闽西支队永东游击队当宣传员,1945年11月回乡在一次群众集会时被国民党杀害。1958年评为革命烈士。

李耀华,李集纯第四代孙,1919年生,少年时因为家里穷,父亲将他卖给洪山镇上山村一家农户顶替当壮丁,1948年随原部队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六师三七七团警卫连当战士,1954年因病在一八五师病故。1965年追认革命烈士。

二十年前,随着棉花滩水电站建设的需要,楼下村已经成为楼下人梦里的故乡,先烈们为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的生命代价,将永远铭记在后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