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半堵残墙,一座丰碑

2022-01-05 11:34:50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半堵残墙,一座丰碑

□黄镇坤

来到永定的金砂,张鼎丞的故居和“永定暴动”旧址——金谷寺不能不看。

从金砂镇政府出来,沿两边被重新装修得焕然一新、灯笼高挂的街道往“金谷寺”方向直走,十几分钟后往右拐,见不远处一小亭子。亭子由围墙围着。来到围墙外,见大门边的墙上挂一牌子:张鼎丞同志故居。

走进大门,再走过一个小坪子上3个台阶,便是张鼎丞同志故居纪念亭。亭子呈六角形,基座由6根水泥柱子托起,重檐攒尖顶,上镶嵌黄色釉面琉璃瓦,6条屋脊隆起,脊下端塑造的翘角高高昂起,脊顶上放置葫芦形小刹。亭内仅一黑色的大理石石碑,碑刻“张鼎丞故居纪念亭”,后面刻建亭记事。

环顾亭子四周,除四堵围墙外并没他物。张鼎丞的故居在哪儿?

导游见我们表情疑惑,便向墙角处一指:张鼎丞的故居在这儿。

循导游所指的方向看去,墙角处只有一堵残墙,墙宽约2米、高不到3米,斑斑陆离,处在周边簇新的白体房屋的包围中。这不是半堵残墙吗?怎会是张鼎丞的故居?

导游点点头,说:“是的,张鼎丞的故居就只剩这半堵墙垣了。”

见我们不解,导游继续说,1928年6月底7月初,张鼎丞在永定领导了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农民武装暴动——永定暴动。暴动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张鼎丞恨之入骨,便派军队烧毁了张鼎丞的房子。一场大火之后,张鼎丞的老屋就只剩下厨房边的半截墙垣——就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这半堵斑驳的残墙。

张鼎丞(1898-1981年),永定暴动总指挥,永定县金砂乡西湖寨人,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最高人民检察院首任检察长,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

这么一位著名的人物,一位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不朽功绩的开国功臣,如今,其老家的故居仅存留这么半截的墙垣,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导游说:“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家乡的父老乡亲曾多次提议要求进行重建,但张鼎丞就是不同意。1964年,永定暴动纪念馆的负责人还给张鼎丞的侄子写信,说要求他的房子作为纪念馆来进行重建,但仍然遭到张鼎丞的反对。为了遵从张鼎丞的意愿,他的故居一直都没有进行重建,直到今天,张鼎丞的故居仍只遗留半堵残墙。”

导游又说,张鼎丞同志能有这样的崇高品格,跟他的出生、成长和他革命生涯中所秉持的一贯作风分不开。张鼎丞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小时候在村里读小学,后来到了附近丰稔市继续读书,校长见他品学兼优,于是就给他取名为“鼎丞”。1924年,张鼎丞做了金砂公学的校长。1926年,他选择投考黄埔军校,但因为招生的日期已过,他只好到广东大埔的一所小学里担任教员,在那里结识了早期共产党员饶龙光,并且从他那里借阅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从此他对共产主义思想越发感兴趣。不过,在他不断追求革命的同时,在生活方面,一直是艰苦朴素的,而且他一生都保持着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张鼎丞虽身居高位,但他仍然像战争年代那样,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仍保持着共产党人朴质初心。一直到去世,家里都没有置办过几件像样的家具。张鼎丞心中装着人民,装着国家,唯独没有他自己。

古人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这半堵墙垣为鉴呢,可以知什么?

其实,与其说是半堵墙垣,倒不如说是一座丰碑,它承载着共产党的历史、秉承着革命先辈的意志、展示着共产党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也是一面镜子,黑与白,美与丑,高尚与低下,甚或人心的向背都能从这面镜子里一一寻找到答案。换句话说,半堵斑驳的墙垣也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