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从永定暴动走出的下洋华侨英杰

2022-01-24 15:27:24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漂泊南洋志弥坚

——从永定暴动走出的下洋华侨英杰

□  张佑周

在“八一”南昌起义影响和推动下,1928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在闽西地区先后领导发动了后田、平和、永定、蛟洋“四大暴动”,将革命斗争推进到实行土地革命,创建苏维埃政权的新阶段。永定暴动发生在1928年6月,张鼎丞、阮山、卢肇西等人领导的中共永定县委决定举行全县性暴动,张鼎丞、阮山在湖雷、溪南地区发起,卢肇西、曾牧村、陈正等人回到金丰地区组织农军,对下洋公学革命师生进行军训。6月30日,以金丰大山为中心的金丰暴动爆发。7月1日晚,下洋农军暴动,攻下团防局,活捉下金区区长,镇压土豪劣绅,烧毁田契债据。数日后,暴动队伍在陈东整编成工农革命军永定农民自卫队。8月,永定农民自卫队被改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第五十六团,在金丰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闽粤边境金丰地区越燃越旺。

革命运动锤炼人,下洋暴动虽然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工农革命军被迫转移至金丰大山开展游击战争,一些革命者遭到逮捕。下洋地区重又被白色恐怖笼罩,但却使一批下洋先进青年得到锤炼,迅速成长。他们中一些人虽然在革命遭到镇压转入低潮后逃到海外,但革命意志弥坚,在海外继续革命。如胡定军、胡资周逃往缅甸,曾道修逃往荷属东印度棉兰,曾昭生逃往马来亚怡保。他们逃往海外后,继续在当地参加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有的在当地参加抗日活动,有的则回到祖国参加抗日战争。

第一位在下洋暴动后漂泊海外继续革命的华侨英杰胡定军(生卒年不详)是下洋中川人,侨生于缅甸。其父胡迪人早年往缅甸开设药行,辛亥革命前参加缅甸中国同盟会,积极组织和发动当地华侨参与同盟会革命活动,支持辛亥革命。胡定军少年时代被父母送回祖籍地中川接受教育。1924年,胡定军毕业于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与同乡同学曾牧村、陈正等人一起回到家乡下洋,邀同乡进步青年胡桂浪、胡永东、胡其文等人一起创办下洋公学,并将集美师范学校所接受的进步思想带回下洋,宣传革命。1926年,胡定军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下洋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1928年6月,胡定军与曾牧村、陈正等中共党员一起策划并领导了7月1日的下洋暴动,胡定军担任暴动总指挥,身先士卒,攻进下洋团防局,活捉下金区区长,取得暴动胜利。其后,暴动队伍撤往金丰大山,白色恐怖笼罩下洋,胡定军在下洋公学不能立足,被迫逃往缅甸。父亲希望其继承药业,安心经营家庭开设的万福堂药行,但胡定军已心属共产主义,心无旁骛,遂与爱国华侨、岐岭人陈兰生等人一起创办《仰光日报》,在侨胞中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胡定军参与领导缅甸华侨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当时缅甸华侨抗日民族先锋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领导华侨子弟兵在缅甸山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斗争。

另一位漂泊南洋坚持革命理想的下洋暴动领导人是曾道修。曾道修(1907-1971),原名志德,下洋太平寨人,少年在家乡读书,中学毕业后考入广州大学,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6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叶挺、叶剑英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曾志德遭国民党当局通缉,辗转逃亡并于1928年4月逃回下洋,入下洋公学任教。6月与曾牧村、陈正、胡定军等人一起领导下洋暴动,后随队伍撤往金丰大山。9月,永定工农革命军攻打平和县城受挫,曾志德逃往厦门被捕,被押解至省第一拘留所关押。1929年6月,曾志德成功越狱,辗转逃至荷属东印度棉兰,改名道修,在当地华侨学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曾道修创办棉兰《新闻报》和《南洋生活半月刊》,积极宣传抗日,并担任苏门答腊中华总商会和永定会馆理事长,发动侨胞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日。日军侵入荷属东印度后,曾道修匿居山村。日本投降后,曾道修创办“永华图书印务局”和棉兰《民主日报》,并常出书撰文,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建国主张,宣传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侨界产生巨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道修致力于宣传新中国的内外政策和建设成就。1954年,曾道修创办《华侨日报》,进一步扩大爱国宣传,促进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友谊。与参与领导下洋暴动的曾道修有一面之谊的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张鼎丞于1955年元旦为《华侨日报》特刊题词曰:“加强华侨爱国大团结”。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赴印尼参加万隆会议,曾道修作为侨胞代表赴雅加达热烈欢迎。1956年5月,中国驻雅加达总领事赵仲时和驻棉兰领事刘亚民,一同邀请曾道修公费回国观光。1971年,曾道修逝于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