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风从“下山”吹过

2022-03-30 10:17:21 来源: 永定新闻网  责任编辑:   

风从“下山”吹过

□范晓莲

图为下山村一溪两岸。 赖守铭 摄

走进闽西永定区岐岭镇下山村,扑面而来的是盎然的绿意。山坑岭脚的竹林,一如盛夏般葱郁。群峰延绵,松风骀荡,带来古木的沉香。宽敞的水泥路穿村而过,犹如飘带缠绕其间。路边田野种着许多作物,稻穗沉甸甸地弯下腰,玉米从茎叶间探出头,一垄垄硕大的烤烟、一畦畦整齐的蔬菜……这片广袤的土地,丰饶而迷人!

下山村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是著名的革命基点村。来到这里的人们,必定要到村里的陈康容旧居、培文书馆、毛主席纪念亭、饶丰书房等红色革命遗址参观。这些老旧的土楼、泥屋、竹寮,尽管历经风侵雨蚀,却依然默默伫立。英雄的故事至今仍在百姓中口口相传。

祖籍下山村的陈康容,是缅甸归侨,15岁时回到祖国,先后在厦门集美中学、厦大中文系求学,深受革命师友的思想影响。之后,她回到缅甸,加入了缅甸共产党。1937年春,陈康容毅然放弃在缅甸的优渥生活,又回到厦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同年11月,她到龙岩参加抗日救亡训练班学习。在这里,她与闽西南潮梅特委宣传部副部长黄会斋相识、相爱。翌年3月,受党组织委派,她回到故乡,改名陈容,住在老家“望森楼”。她以“培文馆”小学教员的身份,一边教书,一边利用夜校和抗日救亡剧团开展革命斗争。

由于形势发展,陈康容和黄会斋随组织迁至广东梅县。1938年底,他们结为伉俪。次年12月,她在梅县生下一个男孩。不久,丈夫被派往漳州,她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到岐岭下山村,继续以教书为掩护,坚持地下工作。

1940年8月18日,国民党保安团突然包围了“望森楼”,陈康容不幸被捕。敌人逼迫她说出地下党组织的情况。她受尽酷刑,宁死不从。敌人要她三日内写好自白书,她毫不畏惧,在狱中写下了“青春价无比,团聚何须提?为了申正义,何惧剥重皮!”的就义诗。最后,敌人把遍体鳞伤的陈康容推进土坑活埋。

时隔八十多年,陈康容的英雄事迹依然震撼人心、天地动容。作为一个仅仅度过25个春秋的芳华女子,作为一个不足周岁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心中定然也有不舍,但她毅然抛下了日夜思念的丈夫和挚爱的幼子,带着深深的爱恋英勇就义!她用不屈的信念、顽强的斗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壮烈的诗篇!

面对这样一个为了信仰将生死置之度外,甘愿抛舍一切的革命先烈,我们这些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恐怕很难理解:在美好和惨烈的人生抉择间,选择后者需要多大的勇气!八九十年前,有那样一群像陈康容一样的人,为了追寻正义与真理,为了让自由之花开满人间,他们或是扔下手中的锄头,或是掷下案头的书卷和纸笔,握紧了刺刀,扛起了枪炮,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舍下亲情、爱情、青春乃至生命,只是为了心中的理想与信念!

“丹心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革命战争时期,下山村人民英勇无畏、前仆后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他们没有屈服于敌人的淫威,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下山村从一个2000多人的村庄,到新中国成立时仅400多人,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59人,被反动派迫害致死的、逃往他乡的难以计数。

数十年前,革命的劲风吹过这里,点燃了下山人民心中熊熊的烈火。若干年后,改革的春风吹来这里,唤醒了下山人民蓬勃发展的希望。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的下山人民,弘扬苏区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建设家乡。他们不等不靠,利用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悉心打造“绿水青山”,不仅种下万亩毛竹,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灵芝、金线莲,养殖乌鸡等。此外,竹制品、手工艺品加工业也如火如荼。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从村头到村尾,幢幢新房拔地而起,公路、桥梁纵横通达……

与此同时,村民们不忘精神文明建设。他们集资修复了岐岭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村道和七座土楼,兴建了牛牯扑读书社、千年台、祖祠公园、三口段风景桥、塑胶灯光球场等等,不但美化了环境,也净化了心灵、文明了乡风。

“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如今,下山村的帆已扬,风正满,定将破浪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