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课堂桥,承载荣光再出发

2022-04-27 09:45:09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课堂桥,承载荣光再出发

□ 赖守铭 郑荣平 文/图

图为新修建的课堂桥。

永定区湖雷镇象基村课堂里新建大桥竣工通车了。该桥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式结构,有5个桥墩,全长96.3米,宽10米,沥青桥面,附加人行通道,南北走向,横跨永定河,总投资433万元。

湖雷镇有两座名山——瑞堂山与枫山,夹在两山之间的永定河从东向西,缓缓流淌。明末清初,永定熊氏静斋房第九世国可公,从上湖雷新屋大圆塘,迁徙到瑞堂山下的一个小山冈上,前面有一口水塘,他就在水塘前的山冈上建房筑屋,立业开基。据说这口水塘曾获得朝廷诰封,此处就被人们叫诰塘里。随着村落人口增加,村民在瑞堂山脚下的诰塘里附近兴建众多土楼。人们便以最先建房筑屋的冈上为界,把诰塘里分为上诰塘与下诰塘。清道光年间,熊氏十三世克扬公、克昌公兄弟经营有方,积蓄较多,重视教育,就在土楼群中规模最大的和兴楼里兴建私塾,诰塘里子弟在此就读,后来,多人高中秀才和举人,远近闻名。由于“课堂”与“诰塘”的客家话读音大体相同,村民以此为名,称此地为课堂里。“上诰塘”与“下诰塘”也相应成为“上课堂”与“下课堂”。

村民不仅在瑞堂山下开荒种田,也想方设法到永定河对岸的枫山开荒种植,还需与对岸村庄结亲交往。因生产生活需要,村民梦想能够建造一座桥,直接来往永定河两岸。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科技落后,经济底子薄,课堂里人根本没有能力建造横跨大河的桥梁,只能在村落前的永定河边设置一处渡口,选择那些熟悉水性、善于撑船的人作为固定渡工。渡工的报酬一般由本村落的公田、公产支付,凡是本村人过渡,一律免费,外村人过河则需付过渡费。由于渡口正对枫山顶峰,旁边又有一棵枫树,人们就叫它为枫山渡口。渡口边有一间简易房屋,一方面提供等候过渡的人休憩纳凉;另一方面也出售一些土特产品,赚取一点生活费,人们称之为枫山店子。有一个名叫阿州古的广东人,不知是何原因,千里迢迢来到枫山店子渡口,在撑渡谋生的过程中,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1927年春,课堂里的熊志华(原名熊洞标)与阮山、林心尧、卢肇西等革命者经常在和兴楼内开会,秘密商讨成立农民协会、发动永定湖雷暴动之事。

据熊志华《在秘密的交通线上》回忆: 一天,天空下着滂沱大雨,熊志华待在家里,忽听得门外河边有人嚎叫,发现是两个外地来的穿着黄军服的匪兵,被雨水淋得湿漉漉。熊志华从心底里憎恨只会强抢农民财产的匪兵,看到两人身上的枪时,心生一计,走出屋来,问道:“两位老总去哪里?是不是走错路了?”两个匪兵躲到屋檐下,端着枪威吓道:“穷鬼,我们肚子饿了,快给我们搞饭吃。”

熊志华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米倒了出来,做饭过程中,得知两个匪兵是军阀陈国辉部的通信兵,从永定到龙岩,遇上大雨,走错了路。熊志华故意说:“老总,桥被大水冲掉了。去龙岩,要从枫山店子处渡河过去。”“快给我们带路!”一个匪兵趾高气扬地说。

熊志华正要去找人,却见熊树源袒露胸膛,冒着大雨,跑进屋来。他是一个自卫队员,绰号叫“水牛”。熊志华做了一个手势,熊树源心领神会,二话不说,就走开了。一刻钟工夫,熊志华领两个匪兵,沿着泥泞路绕行,大雨里走了许久才来到河边熊树源的船上。两个匪兵心里害怕不敢上船。熊志华指着小船说:“上船吧!别说你们两人,再加三个人,他也敢打保票安全把你们送过河去。”熊志华说着时,往小船里走去。两个匪兵放下心来,跟着走入船里。到了河中心,熊志华用力一蹬,小船几乎直竖。两个匪兵“哇哇”仰面躺在船上,一个匪兵把枪丢在船舱里,人翻落在河里去了;另一个匪兵竭力想站起来,熊志华赶上一步,拔出小刀,捅入他的胸腹,结果了他的性命。两人缴获两只大盖枪,相互对望,得意地笑道:“我们现在已经有两把枪了!” 从此,湖雷农民协会拥有武器,革命队伍不断壮大,成为永定暴动的有生力量。

后来,熊志华用木船过河,走出大山,成为著名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四大武装交通员之一。熊清标、熊庚标、熊文标等许多革命青年,加入赤卫队、红军;船工熊炳华、熊树源作为一个地下交通员,还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常用渡船将对岸的游击队员撑到课堂里的秘密地点,召开会议,同时为革命队伍护送人员、运载物资、传送情报、传递信息等。

1947年农历五月初二深夜,刘永生、魏金水、张昭娣和赖祖雄等人率领闽粤赣边委机关工作人员和游击队员200多人,从龙峰公路边的甲口方向走来,去上北的缺背,要在枫山店子过渡。渡工、共产党员熊炳华浑身是劲,叫上熊光标、熊定标等人,加上游击战士的协助,六个来回,把全体指战员顺利撑渡永定河,向瑞堂山上的缺背转移。不料,枫山店子为游击队战士渡河的事泄露了,五月初四,课堂里的熊光标、熊定标、熊斯汶、熊炳华、熊仁升5人被捕,先是沿着湖雷集镇游街示众,后被押到雷屋岗枪杀。

1970年代中期,在开国少将熊兆仁的关心推动下,以坎市的清溪与湖雷象基村的交界处——卖桥坝,修筑拦水坝。沿山麓开凿水渠锦溪圳,在上课堂落差最大处兴建湖雷水电站,建铁索桥,在河中间砌筑一个大桥墩,四条大铁链分别链在河的两岸。铁链上横铺木板,桥两边上下两条铁链当作扶手。这种桥没有正式名称,叫做铁索桥。铁索桥建成后,枫山店子的渡口逐步荒废。

1982年,永定县顺应民意,决定兴建课堂水泥大桥。该桥河中心有一个桥墩,2个大拱、9个小拱,总长50米,宽3.5米,两边各有0.6米的人行道。由于当时资金不足,未建桥栏杆。几年后,村民向永定县交通部门反映,请求拨款补建桥栏杆。由于桥建在水电站旁边,人们就叫它为电站桥。

经历近40年的风雨侵袭,电站桥梁受损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来往车辆越来越多,原来的电站桥面显得窄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课堂里民众祈盼建新桥的愿望更加强烈。于是,从2017年开始筹建,历经四载,终于在枫山店子下游不远处修建了另一座桥梁。大桥如期建成,宽敞安全。课堂里村民经过讨论,决定把这座桥取名“课堂桥”。

课堂桥只是永定河上一座普通的桥,却承载了课堂里人民的光荣与梦想。由撑渡到铁索桥,又到石拱桥,再到混凝土空心平板桥,经历了三次嬗变,桥变得越来越宽敞,越来越紧固,百姓生活越来越便利,这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缩影。课堂里乡亲们从此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