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峰市“上水”“下水”的来历

2022-05-18 11:06:20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峰市“上水”“下水”的来历

□ 刘永良

永定区峰市镇,位于汀江河下游,毗邻广东大埔,曾是历史上汀江水运枢纽。鼎盛时期,峰市拥有7个航运码头、6省的会所、5家银行、300多家商贾;相应的服务、文化、娱乐等行业,一应俱全,兴旺发达。就是这块“弹丸之地”,常住人口竟达2万余人,流动人口3、4万人。因而,峰市当年被誉为“小香港”。1936年,福建省政府曾把峰市改为“特种区”,由省直辖。

峰市,旧称“硿头”。硿,表示水流撞击的声音。“硿头”,意思是水流撞击声的源头。它背靠双峰山(双髻岽),故又称“峰头”。

峰市为什么称为“硿头”呢?原来,汀江河在福建境内的最后2公里突然收缩成“V”形峡谷。河水到此,发出滚滚春雷般的响声,看不清哪是水雾,哪是浪花,整个峡谷雪白得就像用棉花铺就。所以,人们称之“棉花滩”。就这样,哗哗声、滚滚春雷声,交织成“硿硿”声,在峡谷中共鸣回荡,长年经久不息,几里地外都能听见。峰市正处在这个“硿硿”声的源头,于是就被称为“硿头”。久而久之,人们把峰市集镇作为“硿头”的代名词。每逢农历初三、初八,就到“硿头”赴墟。

以“硿头”为界,峰市有2个奇特的地名叫“上水”“下水”。它们与流入汀江河的两条支流有关。

峰市是个盆地,中心突出一个小山叫石子岐,是上水溪和下水溪的分水岭。两条小溪的流域各自构成片区,分别叫“上水片”和“下水片”,简称“上水”“下水”。

上水溪源于峰市西北的鸡公山南北两侧的白水礤和大山里,在俄子陂汇合后,冲出龙潭隔,进入大园村,右纳书岭水、左纳三坑水,出石壁下来到三峰村,左纳桃泉坑水,右纳湖龙窠、鸡笼山、交椅山之水,在“硿头”上游的河头城注入汀江河。上水溪流域合称“上水”。

下水溪源于闽粤交界的狗尾岭北侧,流经礤下、新坑、庵前,在黄寨下右纳樟坑水,左纳岭下、陂下、罗家营水,与源自太阳山和石衙下2处又流经礤头坝之水汇合于潭面上,左纳黎泉坑水,穿过中心坪而入万美村,又右纳高寨背、背头坑水,左收载龙窝、鼓子坪、湖坑水而出洞门子口,接纳下高山水后,在“硿头”下游的小溪隘注入汀江河,流向下游的广东省大埔县青溪镇,汇入韩江。下水溪流域合称“下水”。此外,把位于“硿头”下游的峰市街社区居委会的茅坪头划入下水片区。

1998年3月,国家“九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全省重中之重工程、福建省第二大水电站——棉花滩水电站在峰市开工建设;当年9月,汀江河截流;2000年11月,大坝下闸蓄水。2001年12月9日,棉花滩水电站全面建成并网运行。

因棉花滩水电站的建设需要,峰市镇移民安置涉及10个建制村、1622户、6447人,其中大园、三峰、书岭、长化、泥角等5个村整体外迁到凤城、城郊。峰市也于1998年9月撤乡设镇,镇政府所在地从“硿头”迁往锦西,下辖2个社区、9个建制村,人口约8000人。

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缩影,蕴涵了人与自然物事的各种关系。每个地名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都是一幅历史风情的画卷。随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老峰市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的“上水”“下水”这两个奇特有趣的地名,慢慢地淡出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但,消失的地名,抹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