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红色虎岗,助力乡村振兴

2022-11-28 17:03:38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红色虎岗,助力乡村振兴

□ 邱泽华

永定虎岗镇是土地革命时期闽西苏区的核心区域之一,有“小红都”的美誉。虎岗红色资源禀赋高,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挖掘、传承、利用好,值得探讨。

虎岗地处偏远山区。五四运动爆发后,受到新文化、新思想影响,以林心尧为代表的虎岗优秀青年纷纷赴外求学,有20多人到黄埔军校、厦门集美学校、省立龙岩九中求学,开始学习、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后又陆续回到虎岗开展革命活动,与永定进步青年一起创办进步刊物,成为虎岗早期的革命先驱。1929年5月虎岗成立党支部,同年6月乡苏维埃政府成立。此后,在党的领导下,按照中共闽西“一大”的决议,开展土地革命,8000多亩土地分到农民手中,促进了农业生产。1930年12月15日,闽西苏维埃政府迁入虎岗,进驻大竹园崇德楼。虎岗因此成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其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也由此得到迅速发展。

虎岗是闽西中央红色交通大站所在地。当时虎岗的交通大站对外名称是“闽西工农通讯社”。1930年冬,毛泽东派永定的卢肇西,赴上海与中央机关秘密联系,建立一条以闽西工农通讯社及其机要交通网为基础,从上海途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虎岗、上杭、长汀,最终抵达江西瑞金的交通线,这就是最著名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虎岗交通大站与香港交通大站并列为两个大站,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在内地设立的唯一大站,管辖周边沿线的中站、小站。虎岗交通大站建立后,安全护送了100多名党的重要干部到中央苏区,为中央苏区传送文件,运送大批急需物资,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打通连接上海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大动脉,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闽粤赣中央苏区的核心区,虎岗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党政、军事、经济、文化、群团、政法等红色机关,如设立了中共闽粤赣苏区特委、闽粤赣军事委员会、闽粤赣军区司令部及闽西苏维埃政府,各项指示从这里传达到闽粤赣边区中共各级特委和苏维埃政府;还建立了列宁师范学校、培养红军军官的彭杨军事政治学校、宣传苏区党政军方针政策的闽西《红旗》报社、红色金融机构闽西工农银行、闽西苏维埃政府合作社、闽西总工会、闽西苏维埃政府监狱、闽粤赣军区兵工厂等,机构健全,运转高效,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雏形。

虎岗人民“舍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安危支持革命,把自家住的房子和宗族共用的祠堂腾出来提供给红军居住、办公。比如,虎西村崇德楼楼主赖隆昌,将200多平方米共计16间的两层楼房无偿提供给红军居住,中共闽粤赣苏区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就在楼内办公。赖氏宗亲合族商议后,把祖祠晏田祠腾出来,让毛泽东入住。虎岗的妇女们也积极行动,烧煮饭菜、运输茶水、抬担架护送伤员,还有许多妇女编织斗笠、草鞋,把被子甚至陪嫁的金银首饰等都拿出来支持红军。妇女们还是扩红的主力军,编唱红色山歌宣传革命,鼓励虎岗子弟上前线,一时虎岗出现“母送子当红军,妻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景。

这些革命旧址、革命故事及革命精神被保留和传承下来,在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中,已然成为虎岗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闽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只有提高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让红色文化真正入耳入心,文化振兴、文旅融合发展才成为可能,进而促进地方乡村振兴。虎岗可以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将虎岗的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结合起来,保护好文化遗产,打响虎岗“小红都”红色文化名片,做强做大客家特色文化。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自媒体宣传,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在合理保护虎岗红色旧址、遗址群的基础上,做好“红色+”,即“红色+客家”“红色+生态”“红色+研学”“红色+主题教育”等系列颜值高、效益好的项目开发文章。发展研学旅游的同时打造红色培训基地,打造闽西乃至国内知名度较高的“红色+”品牌,开发具有虎岗革命特色符号的研学旅游系列产品,激活文旅融合的旅游和研学市场。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吸引人口、人才回流,实现内涵丰富、品质优秀的乡村振兴。

当然,我们在开发时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谨防过度开发。红色景区不同于自然景观,导游词、解说词必须有充分的历史依据,不能凭空捏造,在塑造革命故事形象性、生动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故事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