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革命家风永流芳

2023-01-30 15:03:55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革命家风永流芳

□ 刘永良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和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优良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弘扬革命家风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国的创立鞠躬尽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同样,他们精心培育并经后人传承,以低调、守法、清廉、自立、诚实、正直为特征的良好家风,令世人称颂。这里,让我们重温永定张鼎丞、张云龙、张宜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点滴家事,感受一脉相承的革命家风。

张鼎丞:高风亮节 一心为公

张鼎丞(1898—1981),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福建永定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并领导了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的农民武装暴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1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

说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鼎丞,大家都知道,他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8年6月底7月初,张鼎丞在永定领导了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农民武装暴动。永定暴动发生后,他家的房子就被国民党军队烧毁,只剩下厨房边的一段宽约1米、高不到2米的残墙。

新中国成立后,乡亲们多次建议张鼎丞重建房子,张鼎丞都没有同意。1964年8月,永定暴动纪念馆的负责同志写信给张鼎丞的侄子张定安,告知准备重建张鼎丞的房子作为纪念馆。张定安将原信转给张鼎丞。张鼎丞回信说:“我过去在金砂住的房子,根本不应该考虑重建……一个革命者应当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服务,绝不可为少数人服务,更不可为自己服务。任何时候都应当以大多数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家乡人民遵从了张鼎丞的意见,直到今天,张鼎丞的故居仍旧只有那一段历经百年沧桑仍巍然屹立的残墙。这段残墙,吸引了无数后人瞻仰崇敬的目光;这段残墙,已经成了一座矗立在世人心中的巍巍丰碑。

尽管自己居功至伟,但是,张鼎丞始终不忘初心,从未曾利用职权为个人、为家庭谋取私利。他的大女儿张延忠嫁给王若飞的儿子王兴。1974年,张延忠和王兴夫妇两人都在江西工作。而张延忠的婆婆(也就是王若飞的夫人)李培之由于受“四人帮”的迫害,被关进监狱好几年,出狱以后身体十分虚弱,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而李培之只有远在江西工作的王兴这一个儿子。为了照顾婆婆,张延忠和王兴商量后,准备向组织上申请调回北京。张鼎丞知道后,马上找他们谈话,对女儿女婿耐心劝导,希望他们不要向组织提出回北京的要求。张鼎丞首先发问:“好儿女要志在四方。为了照顾妈妈,怎么连工作都不顾呢?你们的妈妈,党和组织上会照顾的。再说,现在有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也有家中有困难的,如果都要求调回北京,能办得到吗?我作为领导干部,决不能带这个头。”最后,张鼎丞语重心长地对张延忠和王兴说:“我们的心也是肉长的,并不是不要家庭和父母儿女的感情。我们牺牲一家的儿女情长,正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家庭幸福!”

张云龙:勤俭节约 不搞特殊

张云龙(1910—2006),福建永定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莱芜、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23军参谋长。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赴朝任志愿军24军副军长。后历任24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开国少将、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龙,是湖雷镇人。1910年11月30日,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为谋生计14岁时当起了篷船工人。由于篷船经常外出跑码头,船工队伍较早接受先进思想。1926年张云龙就参加反帝大同盟,任永定县篷船工会工人纠察队队长,开始走上革命生涯。张云龙将军戎马一生,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由一名贫苦的船工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将领,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他长期从事军事工作,用兵果断,治军严格,是我军杰出的军事指挥员。

张云龙将军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在血与火、生与死、荣与辱的考验面前,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党的事业矢志不渝,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他为人刚正,关心部属,生活俭朴,克己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广大官兵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军机关有时照顾首长发一点食用油,他都要问一声机关干部有没有,如果没有便一律退回。1964年,张云龙将军由军长调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搬家时,全家十几口的家当还不满一卡车,原部队配给的物品一件也没动。他严格要求家属子女,不允许搞特殊化。他长子大学毕业后入伍,在部队工作几十年。张云龙唯一对部队领导要求就是“让他下连队”。在他的要求下,在军部任职参谋3年的长子又分配下连队当了副连长。

张宜步:以身作则 干净清廉

张宜步(1913—2011年),永定县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参加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生涯中,他历任战士、文印员、班长、团书记、分队长、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后勤部长等职,参加了五次反“围剿”、长征、百团大战、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战役战斗。1955年被授予海军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2011年3月23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8岁。

永定湖雷人张宜步,1931年参加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后勤部政委,军后勤部部长,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副部长、部长,海军舟山基地副司令员。他曾5次参加反“围剿”,3次过草地,身经百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张宜步将军一生艰苦,为国家节省开支,每次分发东西,都说要留给有需要的同志。他做后勤工作,一生干净、清廉,一双鞋子都不拿回家,说自己有鞋穿就不再要了。

回忆起父亲,张宜步之子张培舟动情地说:“父亲对我们教育很严,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他跟我们规定六个不要:一是住的房子,不要换,房子虽小,够住就行;二是车子不要换,用普通的车子就行;三是死后不要开追悼会;四是不要搞亲属以外的遗体告别仪式;五是家人不要提任何其他要求;六是在没有抢救价值时,放弃用药,不要治疗。父亲很伟大,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老红军,父亲做到了,他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1世纪初,张宜步将军的四个子女全都下岗了。有人劝张老:“凭您的资历,只要向组织提出来,一定会得到照顾的。”但张老没有为孩子的工作托过一个关系、打过一个招呼,而是鼓励孩子们把握好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凭自己的本事干出一番事业来。孩子们理解父亲,更没让父亲失望,通过不懈努力,后来他们又都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