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上杭妹子张招娣的永定情缘

2023-02-21 11:34:36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上杭妹子张招娣的永定情缘

□ 张佑周

1948年深秋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永定下洋上赤坑永宁楼里热闹非凡。因为村里人听说,前几年去香港读书的亚友娓的女儿招娣姑从香港带着一个高大帅气的“学佬婿郎”,昨晚回娘家来了,老人小孩于是纷纷上门看“新郎公”,讨“番糖子”吃。下洋是侨乡,有番客和港客归来,大家上门分“番糖”是必须的。招娣姑果然像从南洋或港澳归来的“番客”一样,手挽英俊魁梧的“新郎”,在亚友娓的引导介绍下,站在楼门厅里欢迎阿婆叔娓和小朋友们的到来,给大家分“罗帝饼”和“番糖子”,浓浓的亲情溢满古老的永宁楼。

招娣姑姓张,是永宁楼胡亚友大妈十几年前相认的义女,曾经在上赤坑村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能说一口标准的下洋客家话。这次她说是从香港归来,带回的“学佬婿郎”其实是时任闽粤赣边区工委书记魏金水。因为他是龙岩人,客家话说不流利,下洋人对不会说客家话的人都称之为“学佬”,所以人们就称他为“学佬婿郎”或“学佬姑丈”。

张招娣1916年12月出生于上杭溪口,1931年参加革命,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省军区后方政治部机关党支部书记兼军区第二医院轻伤所政治指导员、四都医院重伤所党支部书记等职,曾参加松毛岭保卫战伤员救护。红军长征后,张招娣奉命留守闽赣粤边区坚持斗争,建立汀瑞游击支队。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闽粤赣边反动势力不仅没有落实国共合作协定,反而“围剿”中共游击队,抓捕中共党员和进步群众,对共产党的打压变本加厉。因反动派的阻挠,来自新四军二支队的活动经费无法汇达,张招娣等人只能分头搞生产自救。张招娣奉中心区委之命到下洋东部山区的上赤坑村常住,主要任务是建立党组织,建立基点村,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还可以兼顾与南靖、平和党组织的联系。

张招娣能说一口流利的金丰客家话,很快融入了上赤坑村张氏族人中,并借住在永宁楼的寡妇胡亚友家中。胡亚友虽然是农村妇女,但她见多识广,聪明睿智,她知道共产党是穷苦人的党,愿意支持帮助党的干部。张招娣借住她家后,几番交谈,胡亚友就猜到了她的身份,并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她,保护她。此后,胡亚友就经常带着张招娣走村串户宣传革命、宣传抗日,组织发动群众支持抗日。为了更好地隐蔽身份,也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张招娣在组织的同意下,拜了同是张姓人家的胡亚友为义母。

胡亚友十分疼爱张招娣,认了义女后,她特意为张招娣布置了一间闺房,还为她做了新衣服、买了新斗笠,这样她出门干活或做革命工作时就与当地村姑无异。除了干农活和做家务,张招娣还经常跟着亚友娓到山间纸寮打工、担纸去镇上纸行,这样一方面可以从中赚些工钱补贴经费需要,另一方面,张招娣可借机在山里与同志们谈工作、开会布置任务,还可以到各地联络点会见刘永生、罗炳钦、魏金水等领导同志。胡亚友与张招娣配合非常默契,有时张招娣与同志们在永宁楼或山里竹寮开会,胡亚友就一边干活一边为她望风。胡亚友还会送菜到山里纸寮或石岩里,方便张招娣和同志们随时取用。几年时间,张招娣跟随亚友娓到月流、初溪、中坑、湖山等地走亲访友,联络群众,时间长了,上赤坑、月流和初溪的小自然村委子磜、低砻、安塘、暗家畲、迟牛岗等小村庄,成了张招娣和游击队同志们活动的据点,一些自然村成了基点村,一些群众成了党的堡垒户。

上赤坑人的“招娣姑”这次带回上赤坑的“学佬姑丈”魏金水其实并不是“新婿郎”,他与“招娣姑”早年就已熟悉。1938年,张招娣奉命到刚组建的新四军二支队龙岩留守处期间,就认识了时任福建省委组织部长的魏金水同志,其后到永定金丰中心区委、丰稔中心区委、永定县委和闽粤边委工作期间,都是在魏金水的直接领导下工作。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张招娣与魏金水这对革命同志也终于由相识、相知到相爱,结为革命伴侣。

为何村民都以为“新婿郎”是港客呢?原来,1947年秋,为适应战争新形势和新的政权建设需要,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书记方方决定让长期在内地山里坚持革命斗争的同志分批到香港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张招娣于1948年春到香港学习了半年,期间写信告诉亚友娓。亚友娓常跟村人说,女儿去香港读书了。1948年夏秋时节,时任闽粤赣边区工委书记、闽粤赣边纵队政治委员的魏金水常在永定金丰、大埔茶阳一带活动,于是“招娣姑”利用到永和埔县委检查工作之机,带着“学佬婿郎”公开回娘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