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永定新闻网讯(黄秋萍 陈景彬)近日,走进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伯公凹自然村,水清岸美的河流、通畅无阻的桃坑大桥、宽敞平整的旅游公路、错落有致的红色文化展览馆……一派山水相映、草木葱翠、村庄整洁的美丽乡村景象呈现在眼前。 

但是,谁又能想到桃坑村曾经是“贫困村”?据了解,桃坑村伯公凹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近年来,永定区结合自身红色资源特色,联合省(市)委党校、古田干部学院等在永定设立现场教学基地,开展了红色教育培训及研学游工作,在中央红色交通线伯公凹交通小站开设的了《一盏灯、三块银元、七位烈士》现场教学课程及教学点,把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转化为强大精神动力。 “经过多年的坚守,我进京赴省义务宣讲红色故事多达一千多场次。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都来到这边接受学习教育,高峰的时候有十几个团队,让伯公凹的故事从永定走向了全国。”伯公凹烈士后代邹广敦说,他在这基地义务讲解伯公凹红色故事已有十年,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英烈精神,用家族的红色故事去影响每一个人。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利用好中央红色交通线这一红色品牌,永定区投入大量资金,修缮维护伯公凹交通小站、永昌楼等。同时,完善周边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2000多万元修建伯公凹所在的桃坑大桥、开工建设桃坑旅游公路。如今,伯公凹交通小站已成为龙岩市党史教育基地、福建省委党校品牌现场教学点、青少年研学教育基地,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学员20多万人次,伯公凹也逐渐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红色资源活了,桃坑村也被中组部评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中,永定区积极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旅游合作社(公司)+农户”三大模式,引导带动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景区务工、交通运输、住宿餐饮、销售旅游产品等多种方式,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帮助群众就业增收。 “现在,我们村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我村避暑游玩,我们也不用外出务工,在家办起了农家乐,还可以把自家的土蜂蜜、土鸡蛋、笋干等农特产品放在景点销售。”桃坑村村民廖凤兰高兴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