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期盼乡村工匠越来越多

2024-03-11 09:46:50 来源:   责任编辑:   

期盼乡村工匠越来越多

■刘永良

最近,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等7部门认定56人为2023年福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此举对于激活乡村人才“源头活水”,弘扬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活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打造乡村工匠品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以前,孩子长大后,如果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家长就把孩子送去学手艺。因为有了一门手艺,即便收入并不高,但养活一家人基本没有问题。时过境迁,曾经活跃在城乡的木匠、石匠、铁匠、瓦匠、漆匠等等,如今大多是中老年人,难觅年轻人身影。中国社科院曾发表过一个报告显示,有近60%的传统手艺人尚未找到继承人,而其中55%的手艺人年龄已在55岁以上,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值得高兴的是,根据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关于印发<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福建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于2023年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内挖掘一批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者,培育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工匠队伍,打造一批乡村工匠品牌。其中,认定技艺精湛的乡村工匠1000名以上,鼓励设立乡村工匠工作站1000个以上;遴选乡村工匠名师100名以上,鼓励设立名师工作室100个以上;向国家推荐一批乡村工匠大师,设立相应的大师讲习所。

到2023年底,福建省已培育乡村工匠1300余名,其中报送参评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10名。这些乡村工匠主要从刺绣印染、纺织服饰、编织扎制、雕刻彩绘、传统建筑、金属锻铸、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饰、印刷装裱、器具制作、茶制作、传统酿酒、传统农副食品加工等领域,在本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效果明显的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和非遗传承人中产生。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而能工巧匠自然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是一个重要内容。乡村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木匠、石匠、铁匠、瓦匠、漆匠等传统的乡村工匠,奔波在乡间,用一技之长谋求生计。如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工匠被赋予了更多使命——一技傍身,不再仅仅只为养家糊口,还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

目前,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心系农村、情系农业,能够扎下根来的乡村工匠,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因此,要通过识才、育才、留才,发挥好乡村工匠带领技艺传承、带动乡村特色手工业发展的作用,吸引工匠回归,培育新一代乡村工匠。要关注、支持乡村工匠背后的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多赢,让乡村工匠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全面助推乡村振兴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分类“识才”。把分散的“土专家”“田秀才”,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分门别类进行登记,建立乡村工匠人才培养信息库,做到人、档、册、证一致。同时,实施入库乡村工匠人才动态管理制度,对因转出、转入、晋升、奖励、培训等情况发生变动的,及时进行登记并备案;对新发现的乡土人才、科技示范户及时纳入管理。

精准“育才”。把乡村工匠纳入乡土人才规划,吸纳更多优秀的农村工匠充实基层党组织,在改善农村水、电、路等生产生活条件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工匠的参与和引领作用,提高群众自力更生的能力。要发挥工匠的技能优势,拓展其手艺增值空间,大量培育将手艺和生意结合的“艺商”,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文化繁荣的双赢。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现实需求,提供乡村工匠“走出去”学习交流与调研考察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充分利用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开展师徒传承,传授传统技艺,使乡村工匠技艺传承从“一脉单传”向“薪火相传”稳步转变,提升工匠技艺水平与创新能力。

政策“留才”。构建科学合理、具有特色、更加有利于甄别、选拔和激励“土专家”“田秀才”成长成才的评价体系,着力建设人尽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乡村文化和创新沃土。传播技能文化,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挖掘传统手工制品的人文底蕴,传承和保护工匠技艺,加强乡村工匠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宣传乡村工匠典型案例,调动其创新动力,更好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要大量引入新鲜血液,吸引以职业院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深耕农村,这不仅可以实现传承,更重要的是将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