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坚贞不渝阮唐嫲

2024-05-20 10:02:12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坚贞不渝阮唐嫲

■ 邱明

永定抚市的五湖上寨自然村,俗名荷坳头,村极小,十来户人而已,距五湖村部11公里,到抚市镇18公里。

嗡,无人机腾起,升高,然后在金丰大山腹地盘旋翱翔。随着无人机镜头的移动,手控视屏中显现一幢土楼、一杆红旗,土楼门楣上“泽东楼”三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此处海拔800米,位于抚市、湖雷、陈东三个乡镇接合部,林深谷幽。这座楼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开国领袖名字命名的客家土楼“泽东楼”。这是一幢革命的、战斗的、英雄的、光荣的楼。

楼始建于1896年,楼主三兄弟张茂煌、张茂春、张茂荣跟随共产党闹革命。1928年张茂煌当选为永定县石岭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家土楼,成为当时石岭乡苏维埃政府的秘密工作场所。

1929年8月5日,毛泽东化名杨先生来到荷坳头,住在乡苏维埃主席张茂煌家,一边治病休养,一边调查研究,访贫问苦,与荷坳头人民结下鱼水深情。

敌人风闻荷坳头有共产党重要首领,派兵搜剿,毛泽东在党组织与人民群众掩护下安全撤离。张茂煌带领大伙继续坚持斗争,1932年在天子岽被当地民团杀害。敌人残忍地砍下他的头颅挂在墟场示众,还写上:“这就是共产分子的下场”。

红军主力长征后,反动派多次对这个小山村进行残酷“清剿”,1936年,反动派又将毛泽东住过的土楼及周边所有房屋统统烧毁,前后6次强迫移民并村。敌人疯狂烧杀抢掠,不到70人的荷坳头有5户成为绝户。

张茂煌的二弟张茂春也是游击队的地下交通员,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送粮送药送情报,积劳成疾,1945年执行任务时病故在交通线上,1959年被追认为烈士。三弟张茂荣,16岁加入红军队伍,多年南征北战,1950年在解放东山岛的战役中不幸牺牲。

张茂春的妻子阮唐嫲是个不识字的农家女,13岁来到张家当童养媳,也就是这年毛泽东住进张家。阮唐嫲为毛泽东洗衣、做饭、熬药,毛泽东跟张家兄弟讲革命道理,她在一旁静静听,幼小的心灵里栽下革命的种子。张家三兄弟先后为革命献出生命,阮唐嫲毅然承担起游击队接头户的重任。

心红志坚的阮唐嫲坚守誓言,忠贞不渝跟党走。敌人为了逼她说出游击队的去向,多次抓捕并对她严刑拷打,用绳子把她吊起来,皮鞭抽打,灌辣椒水。6岁的小女儿在一旁见母亲遭受酷刑,惊吓致死。阮唐嫲万箭穿心,但任凭敌人使尽各种手段,她对游击队的事只字不吐。

亲人死了,房子烧了。为了保住游击队在荷坳头的接头点,阮唐嫲就搭个草寮,招了本村一个卢姓的老实可靠小伙子上门承嗣张家,同时掩护地下工作,一直坚持到新中国成立。

1951年,当地政府拨出专款,按原貌重建张茂煌三兄弟家的土楼。楼房落成之际,正值闽西籍老将军刘永生带领的中央慰问团来到荷坳头。慰问团听了这座楼的经历,深为感动,提议取名“泽东楼”,并作了一副对联:“泽水长流革命宅,东风争放和平花”。永定县委、县政府十分激动与高兴,立即向上级请示,经时任省委书记张鼎丞批准,这栋楼正式命名为“泽东楼”。

想起杨先生当年对大伙讲述红旗在汀江两岸飘扬的激扬情景,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阮唐嫲在刚落成的“泽东楼”前的院坪里竖起一根竹竿,挂上五星红旗。从此,鲜艳的五星红旗就在“泽东楼”前高高飘扬。

阮唐嫲长期担任五湖公社的妇女代表和荷坳头生产队队长。她工作积极,热爱集体。由于深知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为了保家卫国,她先后送两个儿子张万水、张万和参军,保家卫国。“一门忠烈两代四烈士”,二儿子张万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

噩耗传来,阮唐嫲强忍悲痛,挺起历经岁月磨难已经佝偻弯曲的腰身,轻轻用一块红布把儿子的烈士证包裹起来,深情地藏进樟木箱底。第二天清早,人们又看到阮唐嫲迎着朝阳,在旗杆下,虔诚庄重地升起国旗。阮唐嫲把民政部门发给的400元烈士抚恤金全数捐给生产队,随后又把小儿子张万汀送到部队,让他踏着父兄的足迹,奔赴保卫祖国的前方。

荷坳头与外界联系进出只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交通极为不便。20世纪七十年代末,当地政府考虑到荷坳头村生活条件差、历史贡献大,打算让他们整体搬迁到交通便利的果林场。面对这个改变命运的机遇,阮唐嫲与村民们没有欢呼雀跃,他们割舍不下这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荷坳头。阮唐嫲说:“泽东楼”如果没人居住看管,就会破损倒塌,荷坳头没有人烟,就会成杂草丛生的荒山坳。我是至死也不肯离开这块土地的。再艰难的岁月都熬过来了,难道我们生在这里,就没本事把荷坳头建设好?

一番话让众人感慨不已,纷纷表示我们不搬,请阮唐嫲继续担任生产队长,带领大伙努力生产,建设家园。

1987年,老游击队员、时任龙岩地区行署副专员的魏成水,翻山越岭到荷坳头看望阮唐嫲。当晚他住在“泽东楼”,在油灯下倾听阮唐嫲讲述坚守荷坳头、建设家园的情况,被荷坳头人的不屈精神深深感动。他特地交代拨款14万元为荷坳头架设输电线。有了电,可以照明、抽水、使用小型农用机械,荷坳头人修筑了通往山下的机耕道,建设新家园的干劲与信心更足了,荷坳头渐渐改变了旧模样。

阮唐嫲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在“泽东楼”前升挂国旗,年复一年,直到她78岁去世。阮唐嫲逝世后,她在县城工作的大儿子张万水退休,把家搬回了荷坳头,继续承担起母亲升挂国旗的使命。

荷坳头人集资出力,投工投劳,同时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发动社会力量捐款资助,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把机耕道改造成一条8公里长的盘山公路。他们深入挖掘“泽东楼”的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泽东楼景区”,修建游客中心、民宿等设施。荷坳头革命基点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建起了新村,泽东楼景区纳入福建省3A级景区,蝴蝶兰种植等特色产业也趁势而起。

无人机再次腾飞,将红军胜利亭、红歌演唱台、望红台等荷坳头的景色一一摄入镜头,它盘旋着,屏幕又定格在“泽东楼”和那面庄严的国旗,我肃然行着注目礼。在飘扬的旗帜里映出一个伟大的女性形象——阮唐嫲。注视着她,让人感受到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感受到荷坳头人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