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张鼎丞

被国民党烧毁后留下的一段残墙。 在闽西这片充满热血与记忆的土地上,有一个身影如巍峨的高山,静静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之中,他便是张鼎丞。 闽西的风,吹过岁月的缝隙,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曾经的金沙街,或许曾经充满着人间烟火的气息,张鼎丞的房子就坐落于此。前店后居,背靠小山。那个时候他在金砂公学教书,每年收入有25块大洋,养活一家人应该还略有节余。可是,在那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们的土地及其相关的财产都被少数人占有了,许多群众贫困交加,有劳动力的人还好一些,租种地主的土地遇到年辰好的时候,还能够糊得一口饭吃。子女多的家庭又遇上年辰不好遭灾了,那就只能卖儿卖女,甚至借高利贷,利滚利永远也还不完。正是这样,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张鼎丞参加了共产党,组织铁血团,号召农民起来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国民党因此忌恨他。因为闹革命,他的父母、妻子以及两个弟弟都为革命牺牲了。地方民团还一把大火把张鼎丞在金沙街上的房子也烧了,只剩下一段残墙断壁。那残垣断壁像是无声的呐喊,控诉着国民党的残酷,也见证着那段黑暗的岁月。 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张鼎丞奋勇前行,成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成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长;成为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抗战时期又率领新四军二支队北上苏皖抗日。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组部副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首任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清廉为民的一生。 闽西得到解放后,当地政府想要为张鼎丞重建被烧毁的房子。他却坚定地拒绝了。张鼎丞说: “我们共产党人不是地主还乡团,不要衣锦还乡,房子烧了就烧了。我现在住着公家的房子,家乡的房子没人住不需要再建。”改革开放后,张鼎丞老家旁边群众的房子都建好了三层楼,当地许多人士建议地方政府把被国民党烧毁的房子建好,认为他家的残墙断壁不仅有碍观瞻,而且影响风貌。但是张鼎丞的子女们同样拒绝了。后来,在当地文物部门相关人士的建议下,用简单的围墙把这段残墙秆壁围挡起来,并作为文物加以保护。 张鼎丞和他的子女的拒绝,宛如一阵清风,在这个物欲横生的社会里,显得那么独特而又震撼人心。 我曾经参观过中组部组干院的组织史展览,在这个展览中了解到张鼎丞曾经四次辞官。第一是1945年辞去华中军区司令员职务:当时,粟裕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党中央决定由粟裕任司令员,张鼎丞任副司令员。然而,粟裕一再推辞,建议由张鼎丞任司令员,自己当副司令员。张鼎丞考虑到粟裕在指挥作战方面的能力更强,最终向中央建议由粟裕任司令员,自己任副司令员。第二次是1954年辞去中组部部长职务:1954年中央决定任命张鼎丞为中组部部长,但他认为自己是从地方来的,不熟悉干部情况,建议中央派部长来主持工作,自己做具体工作。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派邓小平兼任中组部部长,张鼎丞任副部长。第三次是1964年辞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张鼎丞从1955年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到1964年已经10年了,而且已经66岁,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两次向中央申请不再提名他为检察长候选人,希望年富力强的同志担任这一职务。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被选举为检察长。第四次是1980年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1980年,张鼎丞响应党中央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号召,主动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职务。当时他亲自阅读并签署了辞职报告。 干部的“进、退、留、转”,往往是考验其境界与胸怀,如果仅仅是从自己出发,则很难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一问题。张鼎丞的数次辞官,是古今少有的气魄和胸襟,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境界和为党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前辞去华中军区司令员是气魄,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婉拒主持中组部工作和不再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是胸襟。张鼎丞生前曾多次说过:“共产党人从加入党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献给了党。几十年来,同我一起战斗的同志很多都牺牲了,我是革命征途中的幸存者。想到已经牺牲的同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向党伸手要名要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干部的“进、退、留、转”的考验面前,张鼎丞就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一个标杆。 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太多人追逐名利,为了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而张鼎丞,他就像一段无字的丰碑,不需要华丽的碑文去宣扬自己的功绩。他的行为,是对清廉最高尚的诠释,是对为民最纯粹的践行。那断壁残垣,虽没有重新建起宏伟的房屋,却在人们心中构建起一座永远不倒的精神大厦。 他的故事,如同闽西大地上潺潺流淌的溪流,滋润着每一个听闻者的心田。他的辞让,他的清廉,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情怀,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看到了一种纯粹的力量。那是一种超越物质,直达灵魂深处的力量,让我们在缅怀他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对这个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他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闽西的山水之间,成为后世之人前行道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