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连日来,在永定区金砂红色小镇,每日迎来络绎不绝的党员干部,他们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在“忠诚馆”触摸倒穿草鞋救主席的惊心动魄,在张鼎丞纪念馆聆听“自带干粮办公”的廉洁佳话,时光仿佛倒流至峥嵘岁月。不同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这条由16处革命旧址串联而成的红色教育矩阵构建成了4条主题路线,让历史场景成为最鲜活的教材,今年以来,全区基层党组织已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1021场次,其中沉浸式现场教学达271场次,红色基因真正成为淬炼作风的“新熔炉”。 自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永定区立足“红色摇篮、客家故里”独特优势,将红色文化与客家家规家训转化为作风建设的“活教材”,探索出一条地域特色鲜明的学习教育新路径。 “我们精心设计了‘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追寻先辈革命足迹’等主题鲜明的精品教学路线,把分散的红色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各路线在教学形式上,注重用场景还原历史现场、用文物讲述革命故事、用互动增强情感共鸣,让党员干部在追溯红色根脉中接受精神洗礼,使红色资源成为淬炼作风、涵养初心的‘活课堂’。”永定区委学习教育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在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另一场文化浸润同样悄然发生。振成楼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的墨香未散,承启楼“承前祖德勤和俭”的训诫犹在耳畔。永定区从120余条古训中提炼的“廉洁密码”,正在全国首家客家家训馆化作可视可感的清风课堂。这里展陈的不仅是族谱典籍,更是客家人“重勤俭、尚清廉”的精神寄托。当党员干部在土楼博物馆聆听“忠廉勤勉”的现代诠释,当9支宣讲队用“案例+故事”解读纪律红线,千年家训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以前觉得纪律规定是‘紧箍咒’,现在明白了这是对党员干部的保护。”在“土楼夜话”现场,湖坑镇党员干部小李的感慨道出众多同仁心声。这场作风建设革命不仅停留在课堂,更化作400余名党员下沉一线的坚实足迹。75场田埂上的座谈会,110项民生问题的现场解决,让“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在客家廊柱间焕发新生。当“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化作795个党支部的集体行动,永定干部用脚步丈量出的不仅是民情,更是初心与使命的重量。 数字见证着这场精神洗礼的成效:271场沉浸式教学、120期“红色故事+客家廉语”线上推送、35场特色宣讲覆盖2700余人次......这些数据背后,是永定区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作风建设“活教材”的匠心独运。当一季度83.7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的经济答卷与作风建设的成绩单交相辉映,这片红土地正以“红色家风双赋能”的独特实践,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写下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