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1959年1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岐岭女英烈》,以此纪念归侨女英雄陈康容。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陈康容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深入开展地下斗争,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革命事业,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意志和气节,最终为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她也因此成为备受敬仰的八闽抗日英烈之一。 陈康容,原名月容,曾用名陈亚莹,笔名胜子,祖籍福建省永定区岐岭镇下山村,1915年出生于缅甸一个华侨家庭。父亲陈锡梅早年留学日本,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前往缅甸曼德勒谋生,经营一家照相馆。 1930年,15岁的陈康容跟随父亲首次回到家乡岐岭下山。彼时,岐岭下山在红军帮助下,已于1929年建立苏维埃政府,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翻身做主人的农民扬眉吐气、喜笑颜开,陈康容的父亲看到昔日穷兄弟们衣食无忧,世道焕然一新,便决定将女儿留在国内读书。在厦门集美中学求学期间,陈康容深受革命师友思想影响,积极投身进步活动。 1934年春,中共厦门地下党组织遭国民党当局破坏,众多进步学生被捕遇害。陈康容因自身安全受到威胁,不得不离开厦门返回缅甸,在仰光华侨女子初级中学任教。陈康容在校园里满怀热忱地向学生传播抗日救国思想,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课余时间还组织排练抗战话剧。在校外,她活跃于仰光进步妇女运动、青年运动和进步文化运动中。她加入以国民党左派和马共为骨干的抗日文艺团体——椰风社,在《仰光日报》发表诗歌、散文。1935年,她发起组织缅华妇女联合会,团结进步妇女,宣传苏联十月革命、民族解放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同年8月,她加入缅甸华侨进步青年组织的仰光青年学会,积极开展爱国抗日活动 。 1937年春,国内团结抗日形势日益明朗,陈康容拒绝父亲为其安排的安逸生活,毅然回国,考入厦门大学文学系。在中共厦门工委领导下,她从事抗日救亡文化工作,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踏上革命道路。她担任中共厦门工委妇女支部委员,成为厦门妇女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康容以文化人身份,在中国妇女慰劳前方将士总会厦门分会和厦门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任职,担任厦门慰问抗战将士工作团宣传股长。她与众多抗日志士一道,早出晚归,上街演讲、教唱抗日歌曲,在各大戏院组织抗日救亡戏剧演出,深入社会各阶层开展宣传动员,还开办妇女夜校。每逢日军飞机轰炸,她总是不顾危险,奔赴街头救护伤员,前往湖里山等前沿阵地慰问驻防将士。 陈康容是抗日救亡运动中“厦门诗歌会”的领导成员。在她与蒲风、童晴岚等爱国诗人的共同努力下,《厦门诗歌》创刊,后更名为《轰炸机》,其中的抗日救亡诗篇激励着厦门人民奋起抗争。她以“胜子”为笔名,在《江声报》《晨光报》《南洋商报》《抗敌导报》等报刊发表抗日救国文章,以笔为刃进行战斗。1937年7月,《南洋商报》发表其长诗《家乡沦亡曲》,号召人民:“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了自由,为了不再饥饿,为了解脱奴隶的锁链,为了重建我们新的家园,我们不再等待黎明。放一把火,在三更夜半,炫耀着每个角落、每个方向,咆哮着,怒吼着反攻!”同年9月,她撰写的《厦门妇女怒吼起来了》发表于中共厦门工委主办的《抗敌导报》创刊号,满怀激情地写道:“......这时候不再是空洞的呐喊,而是坚决地实际行动的时候。只有获得全民族的自由,我们妇女才能解放!妇女的敌人亦即是全民族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起来吧,全中国被压迫的妇女们,斗争的时候已经到了......只有全面抗战,才会获得胜利......全厦门妇女,不愿做奴隶的吼声响起来了,这就是抗战的力量,这就是解放的武器!”这篇文章被誉为“最具战斗力的文章之一”。众多厦门妇女受其感染,纷纷投身抗战救国行列。 1938年5月,受党组织委派,陈康容化名陈容,回到家乡金丰大山的岐岭下山村,在培文馆任教,以小学教员身份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她还担任岐岭党支部宣传委员,以学校为阵地,建立抗日救亡团体“岐岭青年同志会”,组织抗日救亡剧团,开展宣传活动,发动支援前线募捐,自编自演《打倒卖国贼》《抓汉奸》《放下你的鞭子》《大刀曲》等街头剧和舞蹈,演唱《九一八》《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使金丰地区方圆数十里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陈康容积极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恐慌。1940年8月18日,她被国民党保安队秘密逮捕。面对死亡威胁,陈康容毫无惧色,以“青春价无比,团聚何须提。为了伸正义,何惧剥重皮!”的诗句回击敌人。 1940年9月17日,恼羞成怒的敌人将她残忍活埋于永定抚市的山墩上,陈康容就义时年仅25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康容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者单位:龙岩市永定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