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状元”文化闽粤情

图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三村状元第 宋客 摄 5月,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4名林氏宗亲代表前往广东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我们一踏入这片土地,“状元故里,花都之乡”的醒目招牌横跨在宽阔的四车道金和路上,让人对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充满了遐想。 我们在当地仙都三村文书林航的带领下,前往林氏祠堂拜谒并到状元林大钦的故居“状元第”参观。在状元第,眼前的景象让人唏嘘不已。历史上的一场大火无情地摧毁了曾经的辉煌,如今仅剩下那坚固的石头大门,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林大钦,这位潮汕地区唯一的文状元,于明正德七年(1512)出生在海阳县东圃郡(今金石镇仙都三村)。他的童年充满艰辛,幼年时家境贫寒。13岁时与父亲一同进城,与常在潮州做生意的永定西陂村人林贲山有缘相识。由于林大钦父亲早逝,林贲山便慷慨资助林大钦学费,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明嘉靖十年(1531),年仅19岁的林大钦以秀才身份参加潮州府举行的乡试,并撰文《论李纲十事》。他的文章论据翔实、观点鲜明,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看到后,大为赞赏,随即将他推荐给巡按御史吴麟。两人读后,都称赞不已。同年秋,林大钦在府试中获得第六名举子的成绩。次年,即嘉靖十一年(1532),林大钦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通过会试,后在殿试中,面对嘉靖皇帝提出的“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以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惰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等严峻社会问题,林大钦在4500余字的《廷试策》中,深刻剖析了社会弊病,指出官吏横征暴敛导致农民生活艰难,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形成了“冗员、冗兵、冗费”三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林大钦提出了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征、通利、禁奢八项除弊措施。他的见解独到,直击时弊,深深打动了嘉靖皇帝。最终,林大钦凭借这篇出色的策论,高中壬辰科状元,年仅21岁,被授予翰林院编修。 然而,官场的生活并非如林大钦所愿。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他目睹了朝臣之间的钩心斗角、争权夺利,以及朝中权臣的跋扈和排挤,深感“人事多舛错,百年会多忧”,对官场的黑暗和复杂感到失望,遂萌生退意。同时,林大钦的母亲自从随他入京后,因难以适应北方气候,身体不好,缠绵病榻数月不愈。林大钦是个孝子,母亲的身体状况让他忧心忡忡。明嘉靖十三年(1534),他以“母病”为由,申请归乡侍养,得到朝廷恩准。 辞官归家后,林大钦在自修的同时,于华岩山(今桑浦山李姑洞斜对面)宗山讲堂,给乡中子弟讲授六经,探究生命的意义;他还与海内贤士大夫相约书寓,一起探讨学问。虽然朝廷屡次召唤他回京任职,但林大钦都婉言拒绝,而沉醉于乡野的宁静与学问的探究,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 林大钦与西陂村的缘分由来已久。永定西陂村林氏七世祖林贲山,字祥瑞,常年乘船沿永定河、汀江、韩江往返潮州做生意。当他得知林大钦的困境后,念及一脉宗亲,便收其为义子,资助他求学。这份恩情林大钦铭记于心,并从京城辞官返乡途中,特地绕道汀江经上杭县城,回到西陂村。时值立春时节,贲山公率领族人前往两村交界处前头岭的羊头山排,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状元归来。 林大钦在西陂村停留数日。据传,他为西陂村古已有之传承的“迎春牛”习俗添彩。又传,在今西陂天后宫的位置,林大钦奏请皇帝恩准,由西陂林氏合族建起一座七层宝塔式的印星台,又称状元塔。后来主殿改奉妈祖,于是有了妈祖庙。 林大钦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病故,年仅34岁。其诗作被后人收集在《东莆先生文集》《策对》中,诗文颇有阮籍、陶谦怡然自得之风。潮州府城专门建有旌表他的“状元坊”,潮汕地区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和他有关的传说、故事。 一代乡贤林贲山乐善好施、悉心培养人才,状元义子林大钦知恩图报、留下后世佳话。如今,西陂村正全力打造“红色+”文旅模式,凭借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永远的苏维埃”特色文旅品牌,致力于早日成为文化传承类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潮州市金石镇也愈发重视状元文化,不断挖掘和传承其中的文化内涵。 期待西陂村与仙都三村以状元文化为媒,加强往来,相互促进,共同弘扬闽粤情深的感恩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同时,借助西陂村的红色文化和金石镇的状元文化,开发更多的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二日一夜游”的研学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为当地创造更多福祉,让闽粤两地的文化交流更加紧密,共同书写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