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客家话“做”的妙用与趣味 ■ 刘永良 客家话是通行于客家民系之间交流、使用的方言,因其承载着丰富的古汉语元素,被誉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展现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客家话单单一个“做”字,就被客家人用得酣畅淋漓、活色生香。具体说来,客家话的“做”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它远比普通话里的“做”更勤快、更接地气,几乎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做”字造句,趣味十足。 其一,客家话的标志性表达。 “做脉个”“做乜个”——这是客家话的标志性表达。相当于“干什么”“搞什么”“咋回事”,几乎在任何表示疑问或不解的场合都能用。比如,看到别人在忙活,好奇地问;发现情况不对劲,惊讶地问“汝在做脉个?(你在干什么?)”“这件事爱样般做?(这件事要怎么做?)”“唔好恁样做!(不要这样做!)”。“做个好食嘅来!(弄点好吃的来!)”,这里的“做”包含了“烹饪”“制作”的意思。 其二,表示从事某种工作或日常现象。 客家话的“做”像个筐,可以装下好多动作或行为,省去了记忆特定动词的麻烦,赋予了“做”极强的语境适应性。比如,“做作业”表示写作业;“做菜”表示做饭;“做衫”表示“缝制、裁剪”;“做屋(盖房子)”表示“建造房屋”;“做路”表示修路;“做家具”表示制作家具;“做手工”表示制作手工艺品;“做田、做地、做水(干农活)”表示“耕种、劳作于田地”;“做家(持家、当家)”表示“管理家务”;“做台风”表示刮台风;“做溪水”表示发洪水。 其三,表示充当或担任。 这里的“做”表示担任某种职务或角色,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做官”指“当官”;“做父母”指“当父母”;“做了老师”指“当了老师”;“想做医生”指“想当医生”;“做媒人”表示扮演媒人角色;“做客”表示去做客人;“做新娘”表示嫁人;“做细嘅(当小的)”旧时指“做妾”。 其四,表示活动的开展。 指的是按照某种习俗或规定,举行或进行某种仪式或活动。“做酒”指办酒席;“做生日(过生日)”表示“庆祝”;“做月(坐月子)”表示“休养”;“做社(举办社日)”指进行祭祀土地神的传统民俗活动;“做福(打牙祭、聚餐)”通常指宗族或集体改善伙食的聚餐;“做运动”表示进行体育活动;“做戏”表示演戏;“做家务”表示进行家务劳动。 其五,表示能力的肯定(或否定)。 “做得(可以、行)”,表示同意或能力足够。“做唔得(不行、不可以、干不了)”,表达禁止或能力不足。比如,小孩想爬高,大人喊“做唔得!”;事情太难,自己说“做唔得”。 其六,表示做出某种行为或表现。 指的是行为或表现的结果或性质。如“做好事”“做坏事”“做鬼脸”“做娇(撒娇)”“做命(拼命)”“做屎做尿(大小便失禁)”等。 其七,表达观点的特色短语。 “做”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许多常用的短语和成语,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用法。“好做家”,指勤俭持家。“做鬼做怪”带贬义,指人装神弄鬼、搞小动作、不老实、作怪。“做面做鼻”形容人板着脸、不高兴、摆脸色给人看。“做赢”形容占优势、赢了,多指在争执、较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