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永定坑头:跨越时空的仁心接力

2025-08-06 08:55:20 熊川 李进亮来源:   责任编辑:   

树德楼

杨碧玲为村民诊治时的情景。

在群山环抱的永定大溪坑头村,土楼群如凝固的史诗,将红土地的革命记忆与客家人的千年智慧层层夯筑。两段相隔时空的医者故事如星火相传,共同照亮了守护生命的信仰之路。革命年代的张昭娣与知青时期的杨碧玲,用不同的人生轨迹诠释着同一颗医者仁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永不褪色的奉献印记。

烽火中的“生命防线”:张昭娣与战时医疗奇迹

1933年夏,张昭娣调任福建军区后方第二医院政治处青年干事,1934年1月担任四都医院重伤所党支部书记。1939年,她奉命至永定金丰组建中心区委,办公点设于坑头村树德楼(坑头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在敌军围剿与药品极度匮乏的绝境中,她首创了“草木灰消毒法”“竹夹板固定术”,以本土草药弥补药品短缺,开创了战时野外伤病护理。用“绝不丢下一个伤病员”的誓言筑起生命防线——即便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仍创造了80%以上伤员治愈率的战时奇迹。

乡土间的“银针草药”:杨碧玲的知青医者情怀

1969年9月13日,年仅18岁的厦门知青杨碧玲积极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在父亲的陪伴下,奔赴永定大溪开启知青生活。报到后的第二天,公社传来急讯:莒溪村四名知青突发腹痛,情况危急,急需救治。杨碧玲的父亲是一名中医,他闻讯立即带上针灸的银针出发,杨碧玲紧跟其后。

抵达现场后,只见知青们蜷缩在床上,面色苍白,痛苦呻吟,而当地卫生院无药可用,大家束手无策。见此情景,杨父迅速施针,同时指挥村民采摘草药煮好喂病患服下。随着银针的刺激与草药疗效的发挥,知青们的疼痛得以缓解。眼前的情景,深深感染了杨碧玲。

农村医疗资源匮乏、村民们缺医少药的现状令杨碧玲感到揪心,她毅然决定,要用父亲传授的中医技艺,为乡亲们驱散病痛阴霾。回到坑头村后,她努力学习、苦练技术,每天不是背着竹篓穿梭山林采摘草药,就是手持银针走街串巷问诊施针。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她还在村里亲手搭建起医疗站,方便村民求医问诊。她在坑头的十年间,为坑头及邻村的群众治病千余人次。“赤脚医生杨碧玲”的感人事迹成为一段感人至深的医者传奇。

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从战火到乡土的生命礼赞

这份医者的传承在当下有了温暖的延续。当年的“赤脚医生”杨碧玲始终牵挂着第二故乡乡亲的健康,她多方奔走,成功牵线引进红医康养项目,拟于近期落地坑头村,投资商是厦门知名康养机构。

这个项目既延续了张昭娣、杨碧玲传承的红医精神,又融入现代康养理念,厦门机构带来的专业团队还会结合当地草药资源,为村民提供针灸调理、慢病管理等服务。杨碧玲说,坑头是一片红色热土,期待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