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上洋,一个有文化的古村落

2025-08-07 16:27:36 廖湘忠来源:   责任编辑:   

我的家乡在永定区高陂镇上洋村,这是一个有3100多人,陈姓居多的古村落,也是一片厚植历史文化的沃土,是个名人辈出的圣地。

古老的山村,村民世代耕种土地,过着自由而安静的生活。老鹰、斑鸠、山鸡、穿山甲、蟒蛇、野猪、野兔等活跃在茂密的山林里。日落,农舍炊烟袅袅;拂晓,晨钟阵阵,鸡啼狗吠。不知是上天的恩赐,还是大自然的造化,上洋的地理环境确实与众不同。连绵起伏的大山有一座最高的山峰,苍茫巍峨,云雾缭绕,神似文化图腾物象。似一位老者,握笔静思,又似挥笔的客家少女,端庄灵动,更像笔架,促人奋起,苦读诗书,“笔架山”的名字由此而来。

更令人惊叹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村里众多贤才,历史上曾出4个举人、秀才,2个知县。民国时期出了2个少将,5个上校、中校。

明代有个叫陈子恒的秀才,在本村创办第一所“百尺轩”学馆,讲学20多年,培育了村中众多学子。著有《崇儒诗序》《百尺轩惜学秀序》《童蒙诗歌》等著作,对全村的文化启迪影响深远,被誉为“文化灵魂的培植者”。

生活再艰难也磨灭不了村里孩子勤奋读书的意志。少年陈笃生在家境极度贫寒中苦读诗书,几年后赴汀州府考秀才,父母只给了他几块粗粮饼和一个咸蛋。咸蛋吃完了他就拣来别人丢弃的豆腐渣和上盐,装进蛋壳里,用筷子蘸着蛋壳里的豆腐渣下饭,一起考试的人以为他天天吃鸡蛋,他终于考中了秀才。“一个咸蛋考秀才”的故事成为后学励志的典范。

清嘉庆十一年(1806),在外地做生意的陈华升,积下钱财万贯,特意回村历经48年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堡式四方楼。全楼占地面积10336平方米,楼体坐南朝北,共有328个房间,24个厅堂,水井2口,池塘1口,晒谷坪、草坪等一应俱全。四周筑有坚固的围墙,楼墙内有耕地、水圳,住着300多人,不出楼外就可耕作供食。在楼中规建了二所学堂,配齐了老师,全楼孩子一个不落就地上学,陈华升把方楼命名为“遗(读wei)经楼”,其意是钱财有度而经书无价,愿子孙多读书、读好书,扬朱墨之德。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遗经楼”坚如堡垒,有效地保护了孩童读书安全和生活保障。

村里的陈炎荣,是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家境贫寒却奋发读书,从1950年代起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其作品获得著名作家冰心、陈伯吹的好评。出版了儿童小说集《送侨汇的姑娘》《省城来的新同学》《雨过天晴》《还干不干那,指挥官》等四部作品。代表作《省城来的新同学》《两个山妹子》获“儿童文学园丁奖”,多部作品被翻译到国外出版。

村里的陈荣书,曾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他原本是本村小学的教员,但他心怀远志,赓续文化血脉,坚持数年如一日苦读考上厦门大学。从政后不浮不躁,勤政为民,从一个办事员逐步升为部级领导。在他的祖屋里挂着“德星堂”“德积兰台”训句,这是陈荣书自律的“座佑铭”,也是对他人生奋斗的真实写照!

享誉盛名的陈景河,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办“福建闽西陈景河教育基金会”,捐助家乡教学资金、改善村办学条件等公益事业达2000多万元。

上洋的文化脉络世代相承。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专家教授及省部级领导11人,大中专毕业2500多人,平均每家有2个以上大中专学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村”。

上洋人紧跟时代步伐,村党总支带领全村开展乡村振兴,不断汲取新文化养分,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村里新建了农民公园及老人协会、老年学校、体育队、十番音乐队等文化阵地和民间团队,每逢节假日举办村文艺会演,上洋村一直保持“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