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介绍信 这是一张珍贵的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介绍信,原持有者为福建永定高陂田段的廖绍坤,廖绍坤去世后由其儿子廖锦明保管。1978年,永定县博物馆派吴德生等二位同志到高陂征集革命文物,廖锦明将父亲珍藏的这张介绍信捐赠给了永定县博物馆。 廖绍坤幼年丧父,由其祖父廖步霄抚养长大。廖步霄又名腾高,清光绪三十年附贡生。其一生以教书为主业,先后在本地西坡私塾倚马轩、田段维中小学、道山高等小学、十九路军办的高虎小学、灌洋小学等处任教。 1931年,廖步霄在灌洋小学教书,廖绍坤也随他在那儿读书。当时,龙岩城被张贞部杨逢年旅占领,闽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闽西特委等数十个机关以及部分地方红军撤到虎岗。16岁的廖绍坤与小伙伴一起走了十几里山路来到虎岗看热闹。看到虎岗热火朝天的革命场面,听了群众大会上红军宣传员激动人心的演讲,意气风发的少年廖绍坤深受感染,毅然报名参加红军,成了一名少年红军战士。 1931年8月,闽西苏维埃政府等党政机关撤离虎岗。廖绍坤也随红军部队离开虎岗,转战各地。在红军部队中,有一定文化且口才不错的廖绍坤曾担任文化教员,做宣传工作。从军的两三年间,他参加过多次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在闽北建宁的一次战斗中,廖绍坤腿部中弹受伤,虽经治疗,仍留下残疾行走不便,无法随红军部队行军打仗了。部队决定将他留在当地苏维埃政府工作。 离家日久,廖绍坤免不了思念家乡和亲人。他向当地苏维埃政府提出申请,表示想回到家乡永定的苏维埃政府去工作。于是当地苏维埃政府出面,向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报告,由省苏维埃政府出具一份介绍信,介绍廖绍坤回到家乡永定县苏维埃政府去参加革命工作。这就是这张“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介绍信”的来历。 这张珍贵的“省苏”介绍信,纸张为浅黄色毛边纸,全纸长约24厘米,宽约9厘米。中间为油印的省苏维埃政府介绍信通行款式,顶部为梯形(上短下宽),下部为长方形,总高14.5厘米,宽5厘米。介绍信右上方还盖有“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长条形繁体字红色印章,印章长约9.8厘米,宽约2.3厘米,印章的红色字迹基本能辨认出来。 廖绍坤携带“省苏”介绍信从闽西北出发,终于在那年农历十二月回到了家乡高陂田段。在残破的土楼里,他见到了寡母,而带他长大教他读书识字的老祖父已在几个月前病逝,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此时,永定境内的红军已经撤到外地,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府均转入地下工作。廖绍坤一时无法寻找到苏维埃组织,从此与寡母相依为命。由于国民党的乡长、保长不时会来家骚扰,他便将“省苏”介绍信折起,塞进土墙缝内藏着。 廖绍坤腿有残疾,无法下地干活,家中生活很是艰难。他找来老祖父遗留的地理书认真阅读,学习研究风水,其后便以风水先生的身份出外谋生,躲避国民党的乡长、保长的骚扰。多年后,廖绍坤再次回到永定高陂田段老家。外出多年,他攒下了一些钱,在亲房伯叔的热心帮助下,他在家乡娶妻成家,生养了3个孩子。 1949年9月,永定解放了。廖绍坤小心地从土墙缝内取出了那张“省苏”介绍信。介绍信基本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只个别地方被虫咬蚀留下小洞。他一瘸一拐来到高陂区政府向政府工作人员展示了自己的“省苏”介绍信。政府确认了他老红军的身份,随即为他安排了工作。廖绍坤在乡村工作十年,为群众做了很多好事。1960年,廖绍坤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