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我的老师,老罗 “老罗?” “居然敢叫院长老罗?”“这么大胆的学长!” 老罗,是我的大学导师,龙岩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党委副书记、院长。初次听见“老罗”这个称呼,是在一位学长口中,我还想过学长学姐说的“老罗”,和我认识的“罗老师”是同一个人吗? 我对罗老师的初印象,是板着脸、不爱笑、话不多、嘴还毒、爱怼人。他眼角的细纹像是被岁月用刻刀细细雕琢过,透着几分不苟言笑的锐利。罗老师的录音课,是幽默中裹着压迫感,调音台的线缠得人眼花缭乱,按键更是看得人头晕目眩。等他抽查作业时,要是对调音台没做到了如指掌,我们都低着头不敢看他,可那锐利的眼神一旦看向谁,目光就像探照灯一样精准,仿佛能穿透所有的小动作和小心思。 低年级那会,在校道上碰见罗老师就开始紧张,心里总纠结要不要打招呼,“他又不认识我,要不别喊了?可又显得不礼貌。” 罗老师越走越近,我心也越揪越紧,终于挤出一句:“罗老师好。” “嗯,低年级的同学?” “嗯,是的。”哦,居然被看穿了。 每年初春到夏至,是我们广电学子最期待的日子——传媒文化节和广电才艺秀。这段时间的罗老师,笑容是最多的,也是我与传媒行业相识相知的开始。每一届传媒文化节,都由大三学生牵头负责,大二同学打辅助,而且罗老师要求广电学子全员参与。我喜欢待在策划组,大家围坐在一起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各种主题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一堆“春笋”里挑出最亮眼的那一个。而广电才艺秀,是传媒文化节的重头戏。往届秀场上,罗老师演过许文强、卓别林、美国队长这些经典角色,模样超级可爱。夏天、晚会、聚在一起的我们,像点点星火凝成一团火焰,烧着热烈又滚烫的广电梦。 真正认识罗老师,应该是我做毕设的时候。记得当时找他请假,他问了句:“你毕设是什么选题?” 我说:“我做长纪录片,跟拍一个高三脑瘫女孩玥欣高考的故事。” 罗老师抬头看着我说:“这选题不错,好好做,可能会是这一届的优秀毕设。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以找我,片子初剪完拿给我看看。” 这句话,成了我后来拍摄、剪辑时最大的动力。从2021年大年初六到8月,直到玥欣拿到录取通知书,半年多的时间,一共200多G素材,初剪下来一部片子40多分钟。9月份,罗老师的办公室总是很热闹,找他审片子得提前预约。我的片子长,他一般都选择在中午的时间指导,从11:30一直到14:30,他逐帧地看,不放过每个细节。我至今记得,那天键盘上的空格键都要被他戳“冒烟”了,我也整整记了五六页的修改意见,他的草稿纸上也画满了各种创意。他说:“片子最后一定要有升华,不然就显得太淡了。”审完片,正好到了上班时间。每周四下午罗老师都要开例会,那天他没吃午饭,就去开会了。我的片子前后改了不下10次,有好几次审完片,他都是空着肚子去开会或上课。12月9日,我写完毕设推广推文,插好片子、点下“发表”时,已经是凌晨1点。我以为毕设总算要收尾了,可凌晨1点30分,罗老师发来微信:“推文里有错别字,有些语句我明天帮你改改。发表时间得选好,这样流量才多,你先把这篇删了吧。”12月10日18:10,我的长纪录片《我的阿甘梦》顺利推广。 2025年5月,我接着毕设的故事,拍了纪录片《两个毕业季》。因为比赛交稿时间紧,罗老师便用周末时间帮我审片,还是和以前一样,一帧一帧地看,我记满了修改意见,他的草稿纸又画满了新创意。最后,我的作品顺利参赛并获得奖项。 我记得毕业那天,罗老师问起我的就业选择,那也是我大学四年来,第一次考虑“人生”这个命题。 “毕业之后想做什么?” “嗯......记者吧。” “你的新闻理想是什么?” “嗯......嗯......” 我们从正午聊到黄昏,夕阳洒在办公室的每个角落汇成了纵横交错的人生道路。我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迷茫无助。 “不管走哪条路,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专业有自信。虽然我们二本的毕业证在就业中没有竞争优势,但这四年来,叠在毕业证上的那些获奖证书,就是我们的底气。”罗老师的话,是那么的坚定而有力量。 罗老师的温暖,从来不止于校园。考研失败后的我陷入了焦虑和迷茫中,那段时间,他给我推荐了好多学长学姐,各行各业的都有。他告诉我,先听听他们的经历,再慢慢想、做决定,是出去闯一闯,还是留在家里找份稳定工作。 毕业一年后,我真的成了一名记者。每次走进基层、蹲在现场,报道城市的变化,记录农民丰收的喜悦,都觉得踏实。有一年盛夏,我去乡镇拍荷花,新闻播出去后,去那儿赏荷的游客多了好几倍,我们的宣传,居然也助力了乡镇的乡村振兴,让我备有成就感。我忽然明白,那天罗老师问的“新闻理想”,大概就是:想民之所想,报民之想知,宣民之所需。 如今毕业三年了,我还是会偶尔回学校,找老罗泡泡茶、聊聊天。碰到难处,也总习惯回学校找他,甚至会在他面前哭一场。他总会沏上一壶茶,耐心帮我分析眼下的困境,陪着我想办法,让我慢慢豁然开朗。最后,老罗总不忘叮嘱:“工作稳定了,也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要有定力,不要轻易被诱惑。只要你想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每当我身处黑暗,他总像一束光,照亮我前行的路。 罗老师,是我传媒路上的引路人; 老罗,是能掏心窝子信任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