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在永定赤寨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旧址上建的军政亭。 红军长征之后,留在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毛泽东在1937年11月在《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出,南方各游击区“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闽西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区、主战场、排头兵。1936年开始,领导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根据党中央制定的抗日战争方针,及时先后建立了“抗日讨蒋”的统一战线、执行了“联蒋抗日”新方针,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使闽西游击区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极其重要的战略支点。 1936年建立“抗日讨蒋”的统一战线 1935年5月“华北事变”发生之后,中共中央先后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和《抗日救国宣言》。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通过派往上海的地下交通员获得相关文件和消息之后,于1936年1月1日在上杭双髻山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接受中央政府抗日讨蒋命令”将闽西南红色部队编成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与白军民团及各党派团体联合抗日的策略”。会议还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各部分红军改编为6个支队,各县游击队则编为人民抗日讨蒋游击队或义勇军。 1936年1月5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布《抗日讨蒋纲领》,号召民众“必须集中力量,共同抗日讨蒋,大家各尽所能,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自由解放”。随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作出了《关于目前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决议》,强调大胆运用统一战线的策略, “团结更宽广的群众,来与一切阶级、党派、军队、团体、个人联合行动”,吸引知识分子加入抗日反蒋阵营。 但国民党当局并没有因为国难深重而改弦更张,反而加紧进攻红军,先后于1936年春节后、1936年9月间、1937年1月先后发动了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清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军和群众予以坚决反击并取得反“清剿”斗争最后胜利。至1937年3、4月间,闽西南游击武装(包括群众性游击小组)发展到3000余人,建立了8个县委、56个区委、400多个支部,拥有党员3000余人。这对于唤起民众,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1937年执行“联蒋抗日”新方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中共中央于1937年2月10日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随后,同党中央的联系已经中断一二年时间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收到了闽南红3团转来的重要文件,得知党中央已将“抗日反蒋”的口号改为“逼将抗日”新阶段。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即于4月25日在永定与南靖交界的科岭召开常委紧急扩大会议,一致拥护中央的方针,决定迅速开展“争取实现闽西内部和平”的运动,推动闽西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闽西南的革命斗争由“抗日反蒋”走上“联蒋抗日”的新阶段。 5月15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闽西人民抗日救国纲领》《三致粤军公函》,发出了由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签署的《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致闽西南各界人士书》,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建议。5月25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布了《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给各部队各级党的信》;6月1日,发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军事部为对内和平联合抗日给各红色部队的指示信》;6月5日,发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治部为对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给各部队的指示信》。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还以张鼎丞、邓子恢的名义分别致函旅居漳州、厦门的闽西同乡各界人士,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派代表赴漳、厦商讨闽西南和平问题。闽西同乡各界人士对此极表支持与赞助,立刻通电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起的合作抗日运动,赢得了闽西南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在闽西南地区造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救亡的声势。 经过3个月曲折的谈判斗争,闽西国共双方最终于7月29日达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协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8年成为新四军主体力量北上抗日 闽西红军游击队浴血坚守保留革命火种,从1935年最艰难最低谷时期的1500多人发展到3000多人。1937年,毛泽东对前往延安汇报闽西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情况的方方说:“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根据党中央与国民党谈判协议,项英与叶挺一起将在南方开展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组建成新四军,全军计10300人,来自闽西的就有2000多人,占了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四团,汀瑞红军游击队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二团第二营。艰苦保留发展的干部和部队,成为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体力量。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7年12月13日通过的《关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认为,“能够保存各游击区在今天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重要支点,使各游击队成为今天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这是中国人民一个极可宝贵的胜利”。 1938年2月27日,新四军第二支队以及各界代表和当地群众6000余人在白土(今新罗区东肖)广场举行北上抗日誓师大会。1938年3月1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二支队全体指战员离开龙岩白土向皖南开进,之后到达安徽岩寺,与新四军一、三支队胜利汇合,随即投身于抗日战争中。4月中旬,新四军第二支队留守六连也踏上了北上抗日征程。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毛泽东称新四军真正是“华中人民的长城”。中共中央政治局曾称赞其为“成为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 (作者单位: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