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近些年,我陆续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吉林市劳工纪念馆、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这些纪念馆与遗址,是历史的证人,见证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罪孽,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往昔的烽火岁月虽已远去,可那段沉重的历史却如同一座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民族记忆的深处。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那天,天色灰蒙,云翳如铅。这个以“300000”遇难者数字石碑、万人坑遗址、幸存者照片墙为核心的展陈,通过实物与影像揭露日军暴行。“300000”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曾经呼吸、曾经笑泪的生命。纪念馆的入口处,一组青铜雕塑扭曲着身躯:母亲怀里的婴儿早已没有了呼吸,她的指甲深深抠进泥土里,指缝间还残留着暗红的痕迹;老人佝偻着背,双手无助地伸向天空,喉咙里似乎还卡着未喊出的嘶吼。这些被定格的痛苦,让空气都变得黏稠,每一步前行都像踩在铅块上。看着玻璃柜中陈列的一双双小小的鞋子,我忽然透不过气来。它们的主人,来不及长大成人,便已归于尘土。有个日本老妪在照片前长跪不起,银发在灯光下格外刺目,那段残酷的历史,刺痛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 在松花江畔丰满“万人坑”遗址上修建的吉林市劳工纪念馆,由苦难劳工史实陈列一厅、苦难劳工史实陈列二厅、中国丰满罹难劳工纪念碑、“工人慰灵塔”等组成。馆内,“血证如山”4字如刀劈斧凿。锈迹斑斑的镣铐、泛黄的劳工证、残破的饭碗与劳工遗骨形成强烈冲击,犹如一部无声的史书,直观而惨烈地呈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残酷迫害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铁证,是“警示后人、勿忘国耻”的生动教材。劳工们在暗无天日的矿坑中劳作,吃不饱、穿不暖,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那一张张破旧的工牌,记录着他们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他们用血汗,滋养了侵略者的野心,自己的生命却在无尽的痛苦中消逝。 沿着蜿蜒的334国道一路向东,当踏入吉林省红石国家森林公园那片莽莽林海深处时,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2018年8月12日,我在此见到了慕名已久的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遗址。杨靖宇将军的塑像巍然矗立,目光如炬。他眉宇间的坚毅最为打动我——那是一个不肯屈服的血肉之躯。他的精神,如同一束束火炬,照亮了黑暗的岁月。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纪念馆里破旧棉袄、磨秃马刀等一件件文物,以及蒿子湖密营遗址中的司令部、被服厂、枪械所、青松灶等20余处简陋设施,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当年的极端困苦。但墙上的誓言、遗留的武器,无不彰显着抗联战士坚定的信念。我想象杨靖宇和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嚼着棉絮、咽着草根,却仍坚持与装备精良的日军顽强战斗,直至壮烈牺牲。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民族脊梁。 2023年9月14日,我来到哈尔滨平房区新疆大街47号,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侵华日军将人视为蝼蚁,随意践踏生命,在这里进行惨无人道的“科学”活体实验,挑战人类文明底线,犯下了暴行。那些毒气室、解剖台,每一处遗址都散发着令人作呕的罪恶气息。玻璃展柜里陈列的手术刀已锈迹斑斑,室外,焚尸炉残破的烟囱依然耸立,无言地诉说着那些被剥夺了名字的人们所遭遇的罪恶。遗址上的断壁残垣,在萧索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凄惶。 这些纪念馆与遗址,是历史的伤疤,是中华民族苦难的见证。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的中国遭受了怎样的凌辱与践踏。如今,抗战胜利已经80年了。在这80年的时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告别了贫穷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富强。但我们不能忘记,这和平与发展的背后,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铭记历史,感悟先辈革命之艰,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努力奋斗,在历史的镜鉴中坚定前行,让那段屈辱的历史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警示灯,照亮我们走向繁荣富强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