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太平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大夫第)全景 江庆端 摄 永定高陂镇西陂村,它不仅是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福建省水利风景区,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红色历史的村庄,其中“苏维埃”便是这段历史中最闪耀的符号。 1927年,中共闽南特委派特委军委书记陈祖康来到西陂指导工作,他以三民公学等为革命阵地,发展林修富、林绍豪等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建了太平里青年委员会,创办《奋斗》半月刊,传播革命思想的火种。同年10月中旬,中共太平支部成立,高陂党小组设在西陂天后宫,林修富担任组长。此后,林修富领导高陂党小组组织群众,开展反对龙岩军阀陈国辉苛派“马路捐”的斗争,还派出以西陂农民武装为主体的高陂农军焚毁高陂团防局,为革命事业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 1928年3月,中共太平区委成立,高陂发展了包括西陂在内的4个党支部,西陂支部驻地设天后宫(后迁至林修富故居寿德堂),林修富担任支部书记,党员10余人。同年,永定暴动后,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决定以永定太平里为中心,发动闽西秋收总暴动,王海萍为总指挥,傅柏翠为副总指挥。虽然暴动最终失败,但太平里农民武装40多人就地组成游击队,由林修富、林绍豪等领导,活跃在西陂、平在、悠湾的大山一带,到年底编入太平游击队,开赴蛟洋参加军事政治训练,后成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的组成部分。 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解放龙岩后进军永定。5月29日起,红四军在太平里分兵活动近一星期,其中林彪率第一纵队在西陂一带活动后进军虎岗。6月3日,朱德率第二纵队来到高陂,在天后宫广场发表讲话,向村民宣传革命道理,当晚驻扎在天后宫。红四军还在天后宫附近的西溪堂设立红军医院和伤兵救助站,后来成为地方红军医院和太平区苏维埃政府看病所。同年6月,太平区苏维埃政府在培风(今培丰)成立,西陂的林修富、林最荣、林德钦、林鉴先等均担任过区苏主席。 1930年夏,太平区委驻地迁至天后宫附近的三民公学,林修富任闽西特委委员、太平区委书记。同年冬,国民党军杨逢年部占据龙岩,闽西苏区党政军机关迁入虎岗,太平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迁至天后宫,后设双寿堂。1931年5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将太平区升格为直属第一区,一时间,西陂成为太平区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教育中心。当时,太平区和西陂乡的党政军各个机构均设在天后宫附近的土楼民宅,苏维埃作为这十多栋土楼一带的地名,从此被叫开,所在村民小组叫“苏维埃组”,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苏维埃时期,太平区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儿童免费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设有高级劳动学校1所,乡初级劳动小学若干所,高级劳动学校设在天后宫登云馆,教师由苏维埃政府指派。1930年12月,敌占领龙岩,闽西工农通讯社迁到虎岗杨公堂。次年,傅柏翠割据古蛟,龙岩通往上杭、武平、长汀的要冲被切断,而离天后宫数百米的西陂古驿道是龙岩通往虎岗、上杭的交通要道,于是便在西陂村头与虎岗交界处、永平桥畔的黄屋,设立龙岩通往虎岗的交通小站。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林修富一家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林修富,与张友增一同回乡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5月起,他先后担任太平区革委会委员、太平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为弥补革命经费不足,他瞒着家人偷偷卖掉2栋祖传房子。在他的引领下,他们胞兄弟8人、长嫂陈洪英、长侄林占昆夫妇及侄林占全共12人参加革命。大哥林修烘卖掉次子林占扬走上革命道路,妻子陈洪英在太平区苏妇联主任任上因肃“社党”扩大化遭错杀,大儿子林占昆参加游击队负重伤后,一直流落他乡,其妻积极参加红军学校洗衣队。二哥林修福、三哥林修能、四哥林修钰、六哥林修成参加革命后杳无音讯。1931年春,29岁的林修富也蒙冤罹难。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调集八个师约10万兵力,对闽西苏区进行空前残酷的“清剿”。按照闽西特委的指示,西陂先后成立永太特区、永太县委、县苏,永太县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对抗,从而成为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据点。1949年8月,国民党胡琏残部约300人败退闽西,直扑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七支队15团驻地西陂天后宫。西陂人民英勇反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天后宫前的100多米阵地成为敌人不可跨越的“天堑”。 新中国成立后西陂村在册烈士73人,有“五老人员”75人。西陂儿女近百人参加长征,绝大部分壮烈牺牲。90多年过去,西陂的老百姓怀着对“苏维埃”的深厚感情,一直把当年区、乡苏维埃政府办公场所一带称为“苏维埃”,把“苏维埃”作为一个村落的地名延续使用至今。如今,这一带住户的居民身份证,住址栏上写的是“苏维埃组”,他们的门牌上也清晰地写着“苏维埃组”。 如今,西陂村正依托其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让这片红色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龙岩市财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