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旧址(赤寨村) 戴贵煌 摄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永定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灵活运用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率先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们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创建并壮大了坚不可摧的永定游击区,成为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起始点,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立基地,开启游击战争新征程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夕,毛泽东会见张鼎丞:“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这一指示,为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指明了方向,也拉开了永定游击区艰苦卓绝斗争的序幕。 回到永定后,张鼎丞立刻以溪南区为中心,着手创建杭永岩游击根据地。他将永定保留的几支地方游击队和杭永边境的上杭独立团干部集中在合溪的调吴进行整训,为坚持游击战争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湖雷高地村成立永东游击司令部,任命刘永生为司令员、李赤标为政委,加强了对游击武装的统一领导。此外,张鼎丞派永定县委书记郭义为前往金丰大山和茫荡洋,与红八团和红九团取得联系。1934年年底,红八团在团长邱金声、政委邱织云等率领下,在金丰大山开展游击战争,初步建立永东(永定东部)游击根据地。1935年春,红九团在团长吴胜、政委方方等率领下,从岩连宁边区南下,到达茫荡洋山区,在虎岗、高陂、堂堡和大洋坝等乡村独立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游击基地。 关键会议,奠定三年游击战争基础 1935年3月中旬,红八团、红九团与张鼎丞率领的部队在下洋月流胜利会师。张鼎丞在月流村南极楼主持召开了两个团的领导干部会议。此次会议决定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张鼎丞被推选为主席。1935年4月中旬,陈潭秋以中央分局代表名义,在西溪赤寨的一个瓦窑里召开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即“赤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陈潭秋、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方方、谢育才、吴胜、邱金声、范乐春、廖海涛、刘永生、邱织云、魏金水、郭义为、伍洪祥、温仰春等人。会议将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的任务由“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转变为在敌后开展广泛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会议还对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进行了改组,确立了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闽西党组织也作了相应调整,在闽西地区设立永定、永东、(上)杭代(英)、龙岩、新(泉)(长)汀(上)杭五个县委。同时,将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划分为四个作战分区,明确了各分区的任务和活动范围,还决定军政委员会主要领导人分散活动,以加强对各地工作的领导。 赤寨会议是闽西南革命危急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闽西南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形成,实现了从正规战向全面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 英勇抗争,成为长征胜利的重要策应地 刘永生率领的永东游击队第一大队在金砂、合溪等地活动,马永昌、邱其银率领的文顺游击队在杭永边开展斗争,还有众多游击队在各地积极出击,与敌人展开周旋。1935年至1937年,永定红军游击队先后参加大小战斗170余次,歼敌18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粉碎了敌人残酷持久的五期“清剿”,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也为后来的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培养了一批优秀骨干。 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永定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游击队提供粮食、食盐、药品和日用品。许多群众为了保护红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永定被杀害革命群众达2600多人。为建立和巩固永定游击区,800多名永定籍地方党组织干部和红军游击队指战员英勇牺牲。 领导中枢,引领游击战争走向胜利 三年游击战争初期,永定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正确执行赤寨会议方针政策,创建和巩固了溪南、永东和永太等游击根据地,到1935年年底,全县恢复和发展了70多个党支部,党员达300余人,打开了三年游击战争的新局面。 永定是闽西军政委员会和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主要驻地,是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领导中枢和指挥中心。从闽西军政委员会在下洋月流成立,到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西溪赤寨组建,再到军政委员会机关多次在永定境内迁移,永定始终承载着领导闽西南地区游击战争的重任。 1936年6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金丰大山召开紧急会议,加快开展抗日反蒋宣传工作。1937年4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永定下洋月流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拥护中央“停止内战”“对内和平”的方针,推动了永定、闽西乃至南方地区的国共合作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此后,永定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于1937年8月6日在永定城关孔庙正式达成抗日和平协议,实现了国共合作,永定抗日统一战线局面初步形成。 1938年春,根据中央指示,闽西等地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600多名永定籍优秀儿女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二营的四、五、六连,踏上北上抗日征途。 (作者单位:永定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