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黏黏的糍粑

2017-07-10 17:22:54 徐丽芸 文/图来源: 客家新闻网  责任编辑:   

蒸灰水渣。
打糍粑。
做好的糍粑。

  小时候没什么吃的,母亲便做各种各样的客家小吃,糯米米馃、黄元米馃、春卷、烫皮、炒果、珍珠汤……既充饥又美味。最难忘的是那黏黏的糍粑,金黄金黄的,沾点红糖咬进嘴里,口齿迅速生香,甜味由舌尖渗入喉咙,再到胃里、肚里,直至甜到心里。那时还不太舍得吃,总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吃完了再叭叽叭叽一下嘴巴,意犹未尽。

  难忘糍粑还有一个原因。读书时同学们流行相互取绰号,因我姓徐,于是被取了“徐巴”(龙南话“糍粑”)和“老徐巴”的绰号。因我也确实爱吃糍粑,所以同学这样叫我,倒也不恼,还觉得亲切。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多了,各式水果、袋装食品、面包糕点等,林林总总。但母亲仍旧时常怀念以前那些自己亲手制作的客家小吃,时不时会做一些犒劳自己和家人。这不,制作客家小吃的工具她都全部配备妥当。

  周日,母亲约了一群朋友,开始“大动干戈”,自制糍粑。

  一大早,阿姨们赶到了母亲家,叽叽喳喳,欢声笑语。

  院子里早已放置好了柴火灶,那是母亲特意添置的,她说柴火灶烧制的东西才好吃。一位阿姨点燃了灶头,大锅上枕上木架,放上饭甑,将洗好的糯米倒入饭甑,盖上盖子,加大火候,慢慢蒸煮糯米。柴火被燃烧后释放出烟雾,在院子里弥漫起来,在小雨淅沥的天气里别有一番风味。

  糯米蒸熟后,放置一旁,用小布袋装着灰水渣,灰水渣是烧制黄板材后的渣,客家人制作客家美食一般都会用这种灰水,一则添味,二则添色。灰水渣袋在柴火灶上蒸一段时间,打开,倒入沸水,使渣汁水漏入锅中。接着,将整个袋子放入锅内水中,绕锅旋转,使锅里的水变成灰水。搅灰水时要不怕烫,拎着布头来回搅动,烟雾熏在脸上,热乎乎的。搅灰水的阿姨的脸都被熏红了。

  灰水做好了,倒入糯米中,再蒸,糯米变得金黄,也更加黏稠了,十分诱人。我记得小时候,这样还未做成糍粑的糯米就已经是我们的美餐了,当时母亲用手抓一团,用手掌用力抓几下,把糯米抓成团,给我们吃,竟也是美味十足的,先解了我们的馋。

  “洗碓窝了!”阿姨们七手八脚地,把碓窝洗了又洗,锃光发亮。

  将糯米倒入碓窝里,便开始关键的一步了——打糍粑。这是考验力气和合作精神的时候。

  两人一组,围着碓窝,一人一根木杖,捶打糯米,两人边走边打,有人还忍不住叫起了号子:“打糍粑哟,嘿约!下大力气来哟;打糍粑哟,嘿约!莫怕腰痛背痛……”

  不久,杖上沾满了糯米团,捶打变得愈加艰难,这时得用灰水将木杖涂抹一下,让其湿润,黏性暂时减小了,再继续捶打。

  在诸多阿姨的轮番捶打下,糍粑初形具备了。

  将之捞出,放到盆里。拿来簸箕,做糍粑了。

  用手拧一团,再用双手揉搓,揉成圆形后再用巴掌一按压,成扁圆形状,糍粑就做好了。

  一个个金灿灿的糍粑很快摆满了簸箕上,散发着光彩,大家边做边说笑,有人当场就拿来吃,迫不及待地品尝自己的手艺。

  “可以下锅了!”

  这边,大家制作糍粑,那边,母亲到厨房打开液化气灶,放满一锅油,准备炸糍粑。

  刚做好的糍粑放入油锅,“滋滋”泛着泡沫,不一会儿,浮了起来,起锅,香喷喷的糍粑就做好了。

  自己吃,给亲朋好友送去一些,这是客家人的习惯,无论富有还是贫穷,客家人都喜欢分享劳动果实,分享快乐的生活。

  雨停了,天晴了,一簸箕一簸箕的糍粑在院子里摆满了,那是满满的情意,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