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自全面推进“总校制”办学改革以来,永定区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资源流动为纽带,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构建起“全域覆盖、协同共生、常态长效”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如今,从城区名校到乡村校园,从义务教育到学前教育,总校制的“红利”持续释放,为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高位统筹,构建全域覆盖的改革框架 永定区锚定“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享有优质教育”的目标,搭建起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总校制办学体系。全区布局25所区属“总校制”牵头校,涵盖初高中、小学、幼儿园全学段,辐射57所分校(分园),7所市属成员校,实现“总校制”办学无死角覆盖。 改革之初,为了精准施策,精选城区优质校与成长型乡镇校作为牵头校,将需提升的薄弱校、农村校列为分校,通过“强弱搭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为保障改革落地,当地教育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各种方案,并创新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总校制办学成效的30%纳入教育教学目标管理考评,以“考评指挥棒”倒逼责任落实。2024年,全区下拨总校制改革活动经费91万元,争取上级“集团化办园项目”补助资金80万元,为改革提供坚实的经费保障。 多维破壁,激活协同共生的教育生态 “总校制不是简单的‘捆绑’,而是深度的‘共生’。”这是永定区推进改革的核心共识。在师资流动上,该区打破校际壁垒,建立“双向互派”机制,至2025年秋季,9所小学总校互派教师29人、中层4人;幼儿园总园28位教师派往分园支教,第二实验幼儿园总园长兼任下洋中心幼儿园园长,凤城中心园干部赴岐岭中心园续任园长;3位中学执行校级领导因履职出色再次续任。这种“沉浸式”交流,让优质管理经验与教学方法实现高效传递。 在教学协同上,各成员校探索出“统一+特色”的发展路径。永定二中总校与侨光、湖山中学分校共同制定5年发展规划,龙凤小学总校与湖山中心小学分校实现“六统一”——统一作息、课程设置、教学进度等,同时鼓励分校挖掘本土特色,开发个性化课程。2024-2025学年,永定全区开展集体备课、跨学科研讨、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36次,2200余名教师参与其中,教研活力全面迸发。 成效凸显,绘就优质均衡的生动图景 改革的深度,最终体现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与群众满意度的增强上。多所农村学校教学成果显著,中学“五率”排名与小学教育教学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均迎来突破性进步,这背后是总校制带来的教学质量“质变”。 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丰硕。依托“总校名师+分校教师”结对计划,全区培养骨干教师749名,分校教师获区级以上奖项同比增加15%,42次联合教研活动让95%的教师实现教学理念同步更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总校统筹开设机器人、人工智能、足球社团等特色课程,分校学生参与率超90%,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中,永定区代表队斩获多项大奖。更令人欣喜的是教育公平的深度落地,通过资源共享与文化共建,农村学校社会美誉度大幅提升,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农村学生进城择校比例持续下降,“在家门口上好学”成为现实。 靶向破题,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面对乡村学校教研能力弱、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教师素养有差距等问题,永定区已明确下一步改革方向。未来,将推动教师交流制度化,安排5%以上优秀教师赴分校任职,同步接收分校教师跟岗培训;深化成员校教研合作,通过送教送培、主题研讨等提升办学内涵;聚焦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打造“小而优”校园,持续组建紧密型教育集团,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从“覆盖全域”到“提质增效”,从“资源流动”到“生态重构”,永定区总校制改革的实践,不仅破解了县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难题,更探索出一条以制度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未来,永定区将持续深化改革,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为区域教育事业书写更加精彩的答卷。
|